- 太极之余音:哲人之路
- 龙晶
- 1648字
- 2025-04-27 16:18:22
四、小提琴协奏曲——爱的理想
和小提琴奏鸣曲不同,小提琴协奏曲不是用钢琴而是用整个管弦乐队来伴奏。前面曾经指出,弦乐能够直接契合生命回旋运动的感性,展现人心的丰富内容。但人的生命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在世界中相互开放的。通过对有用之物的言谈,生命回旋运动相互开放,人们才建立起了行动的世界,并进一步通过良心的呼唤敞开敬拜的世界;良心呼唤人们返回共同的意志之根,开启了情感的交流,因此敬拜的世界同时也是情感的世界。[18]弦乐合奏能够整合人们的生命回旋运动,在行动的世界基础上敞开情感的世界。管乐器通过按孔或按键产生的乐音序列有一定离散性,但同时又可以通过气息来绵延某个音符。所以,管乐既能像弦乐那样表现情感,又能超越缠绵的情感,通过响亮的富于穿透力的音色突出意志对生命的超越(这是为什么军乐队主要依靠管乐。气的威力就是天志的物化[19])。管乐和弦乐的合奏将情感的世界向敬拜的方向提升,让情感有根有基,富于社会性和历史性。管弦乐队中的打击乐(主要是鼓)则有增强气势,渲染气氛的作用。在弦乐器中,小提琴最能展现细腻缠绵的情感。小提琴协奏曲以管弦乐队敞开的情感的世界为基础,进一步凸显温柔、细腻、缠绵、思念、愉悦、忧郁、悲伤等非常精细入微的情感,因而特别适合于表现深刻的爱情(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一个范例)。
贝多芬一生只写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亦即和特蕾丝·布伦斯威克热恋期间。特蕾丝是贝多芬最出色的学生,其精神气质和贝多芬相互共鸣。也许由于财产和地位等各种原因,贝多芬最终未能与特蕾丝结合,但两人始终深深地相爱。这部作品把特蕾丝激发的爱的理想永远留在了音乐中。第一乐章从定音鼓开始,有点类似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敲门声,但很轻柔,是平行而非下行的音阶,象征美好的而非压迫人的命运。在鼓声和管乐的引导下,乐队敞开了情感的世界,奏出了表现爱的理想的主题,并加以深化之后,小提琴才开始缓缓地进入,细腻地展开了爱的柔情。小提琴的抒情特别优雅,柔和纯净,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乐队营造的深厚的情感世界使小提琴旖旎婉转的柔情有根有基。小提琴和乐队互相增强,将爱的主题一次次地展开和深化,使爱的理想更加坚定不移。最后的华彩乐段留给小提琴演奏者自由发挥,从理想转化出更具体生动的情感内容。
进入第二乐章,乐队轻柔地展开了梦幻般的情感世界。在管乐的引导下,小提琴让超越生命的至深情感缓缓地流泻出来。第一乐章中的细腻柔情在这里被深化,将心扉彻底向爱人敞开,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在情感中完全与爱人合一。这种梦幻的情感其实很实在,因为爱情是自满自足的,不需要其他事物来证明其真实性。其中还隐隐地含有怜惜之情,仿佛在用宽大有力的臂膀将爱人轻轻抱在怀中,当成最珍贵的东西来爱护。这里没有任何外在之物,只有最内在最纯粹的情感,除了爱人之外别无他物,但爱人并不是他人,而是最真实的我自己……这种完全认同爱人的情感甚至已经无法用“我爱你”来表达。音乐超越了语言,说出了不可说之物。
进入第三乐章,小提琴奏出了轻快的旋律,心情愉悦,和乐队一起不断地将它展开,从梦幻般的深情重新回到和爱人愉快相处的日常生活。最后的华彩乐段对愉悦的心情展开变奏,展望未来的美好生活,在乐队强有力的支持下结束了全曲。这部宏大的协奏曲展现了没有戏剧性冲突的理想爱情,但并不让人感到厌倦,这是小说之类的客观艺术无法做到的,显示了音乐作为“心的艺术”的独特魅力。但也许因为其深刻的内涵超越了人们的日常情感,其初演并不成功,直至贝多芬逝世后这部作品才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今天已经位列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被称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贝多芬展示的这种爱的理想令人吃惊,因为它超越了黑格尔的时代,直接指向太极易对爱情的认识——爱就是在异性身上体会最真实的我自己,这是阴阳合一的太极在太极易时代才达到的自我认识。[20]当然,贝多芬没有解释这部协奏曲的内容。以上的分析只是我从音乐本身体会到的(读者可以自己听,自己体会,自己判断)。但有证据表明这种体会和贝多芬的思想是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