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选题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在研究内容上,首先要进行的是概念清理与理论建构。古代汉语中虽然已先后出现了单音词“暗”与双音词“黑暗”,但二者在词义上并不具有完全的通约性,“黑暗”仅指光线不足的自然现象。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黑暗中世纪”的命名与批判为参照,发现并赋予了“黑暗”社会学层面的批判内涵,并通过报刊的传播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流行词语之一,“从黑暗走向光明”凝聚着以西方启蒙运动为参照的民族想象。鲁迅在与时代共名的社会学层面接受并频频使用着“黑暗”,但关注人的整体性这一出发点也使他更进一步探索了个体生命的内在黑暗体验,包括人内在的非理性世界与民俗文化中的鬼神与死亡想象。从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三个层面凝练而成的“黑暗”对于鲁迅来说也因此成为一个比“启蒙”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不同时间观的难以兼容使鲁迅的黑暗体验呈现出难以克服的新旧悖论。

其次是关于黑暗体验与文学主题的讨论。选取鲁迅创作中反复出现并沉淀着其黑暗体验的几个主题,包括纪念、复仇、鬼神,以此为出发点,从不同侧面分别探讨鲁迅的黑暗体验与民国政治、文化生态,与自身心理精神结构,与轮回的民间信仰之间复杂的关系,鲁迅在对以上主题的书写中,表达了他对革命的悖论的思考、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线性史观的质疑与抵抗等一系列命题的文学关怀。

再次是关于黑暗体验与形象建构的讨论。文学形象的建构离不开意象、隐喻、象征等符号系统。即使在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杂文中,鲁迅也以他易于辨认的具有高度文学性的形象体系见长,在小说与散文诗中尤其如此。本部分从共时与历时两条线索出发,既集中选取鲁迅某一阶段、某一文体中的形象,如20世纪20年代杂文中的动物性隐喻与知识分子的分化问题、《野草》中的象征与鲁迅内在黑暗体验的艺术改装问题进行探讨,也从历时的角度选取特定形象如“夜”在鲁迅不同创作阶段从自然性意象到象征性意象的变迁,以小见大,透视作者由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不同生命历程中黑暗体验的不同面相。

又次是关于黑暗体验与反讽表达的讨论。反讽是在基督教神学失去支配观念之后,才由一种辞格上升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其基础是那些明显不能解决的根本性矛盾。鲁迅比他的同时代人都更深刻地触及了存在的黑暗真相,它是以一连串无法克服的生存悖论体现出来的:既有“惟黑暗与虚无乃实有”的荒诞,又有着“而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实有”的疑惑;既时时感受到来自古老传统的压力,也深深地汲取了传统提供的一切精华;既焦灼地期盼他的民族与同胞不至于从世界中被“挤”出去,也以最苛刻的眼光无情地解剖着这个民族与国民性中的劣根性……种种矛盾的体验交织在一起,注定了它与单纯透明的距离,而只能以凝重、黑暗的色调和反讽、悖论的审美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文学创作的情感领域里,由悖论引发的冲突感成了鲁迅反讽修辞的意识起点,这在《呐喊·自序》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杂文中的戏仿是鲁迅运用较多的反讽策略,具体到叙事类的小说,不可靠叙述则是隐蔽而又有效的反讽方法之一。

然后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分别比较鲁迅与卡夫卡、与嵇康黑暗体验与书写的异同,进步凸显出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的民族性和现代性。传统与自我的相互作用、时代与个体的精神困境及其突破都是鲁迅和卡夫卡小说关注的重点,通过对鲁迅与卡夫卡小说文本的细读与比较,探究其中蕴含的中西不同的文化选择与审美选择。“易代”是鲁迅和嵇康共同的现实际遇,嵇康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和行动表明传统士人在面对专制政权时的文化与政治取向,鲁迅的“反礼教而张个性”彰显的是古老民族在现代价值观念烛照下的启蒙诉求。鲁迅在辩名析理的思维方法、推类辨物的论证方式、文辞壮丽的文体风格方面深受嵇康论体文的影响,这也是鲁迅深得魏晋文章神理的关键所在。最后讨论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的意义及影响。总结鲁迅黑暗体验的书写意义并简述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主要采取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鲁迅这样集合了时代全部矛盾而又拥有深刻生命体验与卓越创作艺术的作家来说,纯粹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都会有失之偏颇之处。因此,本书力求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社会历史研究、意识形态研究、精神分析、叙事学、修辞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清末民初现代转型的社会变迁,民国政治、文化、文学生态的利弊,作家个体的情感心理结构等因素合力的作用下,考察鲁迅的黑暗体验、黑暗书写与时代、政治、作家心理等的关系;同时,深入文学文本内部,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在因素如主题、意象、隐喻、象征、反讽等的研究,探讨鲁迅黑暗书写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次是运用单位观念、单位意象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倡导从单位观念与单位意象出发尽可能接近鲁迅“本体”的研究方法,其优点是它既注重“量”的依据,也注重“质”的分析与开掘,追求尽可能“准确”、“辩证”、“丰富”地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受其影响,本书从最能代表作家精神主旨与审美兴趣的典型文学现象出发,从主题、形象、修辞等方面分别梳理出与鲁迅黑暗体验密切相关的单位观念与单位意象,如纪念、复仇、鬼神、动物性隐喻、夜、梦、戏仿、不可靠叙述等,围绕这些关键词,通过细致的文本细读与文本分析,将文学现象与作家的精神与审美联系起来,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联系起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做到形式研究与思想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美学研究相结合,力争凸显出鲁迅黑暗体验与黑暗书写的整体面貌。


[1] 鲁迅:《致许广平,1925.3.18》,止庵、王世家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陆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后面引用同一版本不再标注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2] 鲁迅:《致许广平,1925.5.30》,《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陆卷,第240—241页。

[3] 雁冰:《读〈呐喊〉》,1923年10月8日《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91期。

[4] 张定璜:《鲁迅先生》,1925年1月24日《现代评论》第1卷第7期。

[5] 许广平:《致鲁迅,1925.3.20》,《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6]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朦胧”以后——三论鲁迅》,孙郁、黄乔生主编《围剿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叶公超:《鲁迅》,1937年1月25日《北平晨报·文艺周刊》第3期。

[8] 苏雪林:《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1937年3月16日《奔涛》第1卷第2期。

[9] 何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10] 胡风:《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11] 毛泽东:《论鲁迅》,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页。

[12] 徐妍:《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13] 钱理群:《“30后”看“70后”——读〈70后鲁迅研究学人论文集〉》,《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11期。

[14] 周作人:《关于鲁迅》,止庵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页。

[15] 冯雪峰:《冯雪峰回忆鲁迅全编:1928—1936年的鲁迅》,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16] 〔美〕夏济安:《鲁迅作品的黑暗面》,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8] 〔日〕竹内好:《鲁迅》,李心峰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19] 〔日〕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秦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 〔日〕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李冬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1] 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7页。

[22] 齐宏伟:《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6页。

[24] 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页。

[25] 王晓明:《鲁迅: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鲁迅传: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第267页。

[26] 吴俊:《暗夜里的过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2页。

[27] 沈刚:《鲁迅黑暗意象的发生学解释》,《复旦学报》2008年第1期。

[28] 〔日〕木山英雄:《〈野草〉的诗与“哲学”》(上、中、下),赵京华译,《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9、10、11期。

[29] 〔美〕李欧梵:《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尹慧珉译,《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1期。

[30]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31] 万晓高:《鲁迅小说中的“黑暗情结”及其悲剧性蕴涵》,《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2] 李淑英:《关于“黑暗”和鲁迅的杂文转向》,《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7期。

[33] 郝庆军:《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34] 陈相因:《疯狂的前奏曲:初探果戈理与鲁迅作品的“黑暗世界”》,《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35] 张尚信:《自由主义思想家及作家鲁迅与卡夫卡的比较》,《现代语文》2012年第11期。

[36] 蒋蓝:《鲁迅的黑暗与博尔赫斯的黑暗》,《青年作家》2006年第Z1期。

[37] 高俊林:《鲁迅文学思想中的魏晋资源》,《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8] 朱奇志:《龚自珍鲁迅比较研究》,岳麓书社2004年版;邹进先:《鲁迅与龚自珍》,《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39] 李振声:《作为新文学思想资源的章太炎》,《书屋》2001年第Z1期。

[40] 耿传明:《试论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3期。

[41] 王彬彬:《残雪、余华:“真的恶声”——残雪、余华与鲁迅的一种比较》,《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1期。

[42] 戴锦华:《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

[43] 王迅:《走向虚无的旅程——残雪小说精神机制略谈》,《南方文坛》2013年第2期。

[44] 孙郁:《莫言:与鲁迅相逢的歌者》,《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45] 吴福辉:《莫言的“铸剑”笔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4期。

[46] 鲁迅:《随感录六十一不满》,《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叁卷,第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