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杯文学意象的世俗化研究
- 高红梅
- 8783字
- 2025-04-29 20:24:30
第二节 圣杯意象研究现状述评以及研究路径的确立
圣杯是西方文学重要的意象之一,它出自西欧骑士文学中以亚瑟王为题材的骑士传奇,经由文艺复兴、19世纪、20世纪直至21世纪,形成了圣杯意象的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中西方学界对圣杯意象的研究,为圣杯意象文学史的梳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方学界重视圣杯意象的研究而且成果丰硕,中国学界受时代、语言及地域的局限对此介入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全球“圣杯热”的持续发酵,国内学界也力图推进圣杯意象的研究,但尚在起步阶段。
一 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圣杯意象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19世纪的考据考证研究;第二,20世纪的文本分析;第三,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文化批评。目前,文化研究是国外学界对圣杯意象研究的主流。
第一,考据与考证研究。一方面,批评界对圣杯传奇的译介、题材流变、版本与翻译问题做了详细而深入的考证,以韦斯顿、卢米斯等为代表。此项研究经历了两次转向,从国别文学向欧洲文学再到西方文学的开拓,从纯文学研究向通俗文学、电影、戏剧等文化领域的延伸。另一方面,批评界对圣杯意象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圣杯意象起源的探寻。西方学界对圣杯意象的渊源有三个代表性学说,即凯尔特文化、基督教和东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代表人物分别为卢米斯、布朗、福塔多和纳特等。
第二,文本分析研究。这类研究注重对圣杯意象相关的情节、人物、场景、主题等各个层面的解读,主要有两个倾向:其一,注重圣杯意象对作品文学性的贡献,探讨圣杯与人物、场景、结构等文学要素的互动机制与效果。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基思·巴斯比、托马斯·L.赖特等。其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将女权批评、性别分析、身份意识等最新文学批评理论引入圣杯意象的研究,约翰逊和安内伯格等学者的贡献较为突出。这阶段文本研究回归到文学本身的个体研究,却相对忽略了对圣杯意象的整体把握。
第三,文化批评。西方学界突破了文学学科的视域与研究方法,从文化的多个层面分别切入对圣杯意象的研究,以韦特、理查德·巴伯等学者为代表。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圣杯意象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交流等问题;另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理论如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符号学、政治学等进行研究,韦斯顿的《从祭仪到传奇》等是典型代表。韦斯顿和早期的卢米斯,当然还有19世纪后期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者更倾向认为故事片段和主题可以独立于它们出现的故事框架之外进行分析,惯于创造一个理论阐释文本或事实。当代学者的研究范式出现了转向,回归到对文本本身的阐释。
近年来,由于在英语文学的学术界以圣杯意象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的种类庞杂、数量巨大,在此,笔者仅选取与本论文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圣杯意象发展史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介绍。
目前,国外对圣杯意象发展史的重视是近十年的事情。借用历史的分类概念,将圣杯意象发展史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圣杯意象“通史”、即圣杯意象“断代史”和圣杯意象“国别史”。
圣杯意象“通史”的代表性著作是艾伦·卢派克(Alan Lupack)编写的《牛津导读:亚瑟王文学与传说》(The Oxford Guide to Arthurian Literature and Legend),于2005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关注。在这本书中,艾伦用一章的篇幅梳理了西方文学史上圣杯传奇的发展历程。他以国别为纬线,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线,将圣杯意象梳理出七条发展线索,分别为法国克雷蒂安的《帕西法尔》及其续集和翻译,威尔士的《佩雷德》和古英语的《加勒的帕西法尔》,《泰莱特》及其相关故事,德国艾森巴赫的沃尔夫拉姆以及他的影响,法国的“兰斯洛特——法语圣杯散文故事”,从马洛礼时期到维多利亚英格兰时期的圣杯,美国对圣杯的解读。学者艾伦把圣杯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很清晰,对以圣杯意象为题材或主题的文学作品统计得也比较全面,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圣杯传奇也略加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圣杯意象提供了资料索引与研究线索。虽然艾伦厘清了“圣杯意象”的开端、发展、高潮、衰落等历程,但也许受篇幅局限,其弊端在于没有进一步分析圣杯意象意蕴的流变,难以深入探讨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特性,尤其忽略了圣杯的中世纪文化影响力与当代西方“圣杯热”之间的关联性,而这恰好是本书要完成的任务。
圣杯意象“断代史”研究的代表性专著主要包括约翰·贝·圣马力诺(John B.Marino)的《现代文学中的圣杯传说》(The Grail Legend in Modern Literature,2004),埃尔斯佩思·肯尼迪(Elspeth Kennedy)的《兰斯洛特和圣杯:对兰斯洛特散文的研究》(Lancelot and the Grail:A Study of the Prose Lancelot,1991),托马斯·辛顿(Thomas Hinton)的《圣杯系列故事:克雷蒂安的〈帕西瓦尔〉、续集以及法语亚瑟传奇》(The Conte du Graal Cycle:Chrétien de Troyes's Perceval,the Continuations,and French Arthurian Romance,2012)。
圣马力诺的《现代文学中的圣杯传说》以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现代文学对圣杯传说的改编,以探讨圣杯意象是如何从中世纪转化并适应现代文化的。他将现代文学中圣杯意象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怀疑阶段、心理原型阶段、隐喻阶段。他还进一步总结了现代文学改编圣杯传说的三种发展趋势,即对基督教或异教起源的争论,通过人文主义的世俗化和深奥的神秘主义,而这三种趋势是基督教—异教文化碰撞在大众文化、相对主义与多元文化作用下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文学对圣杯传说的改编之所以成功,在于褪去圣杯基督教符号的外衣,转化为适应世俗社会的隐喻。圣杯的魅力不在于其物质外形,而在于其精神性的隐喻。这本专著从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及形成的文化背景等多方面探讨现代文学对圣杯意象的改编,对问题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具体的文本分析,研究视角新颖,见解独到而深刻,总结了现代文学对圣杯意象的改编规律。
托马斯·辛顿的《圣杯系列故事:克雷蒂安的〈帕西瓦尔〉、续集以及法语亚瑟传奇》以五十多年的《帕西法尔》及其续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文本的统一性。克雷蒂安的《帕西法尔》故事的未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很多作家的创作热情与灵感,在其问世后的五十多年里,出现了很多《帕西法尔》的续集、翻译和改写。探讨这些文本的关系,对圣杯传奇的研究很有意义。托马斯·辛顿将五十多年的零散文本集合为一个系列故事,通过对相近的文本和手稿的分析,探讨这些文本之间是否真有连贯性。这些文本的作者、创作目的、内容、读者以及著作之间的关系均不同,具有明显的或潜在的不统一性与分散力量。辛顿认为,这些文本之间具有连贯性,其作品的统一性在于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张力。辛顿还认真追溯了这一系列的作者和阐述者是如何构成连贯性的。通常来讲,学界似乎对《帕西法尔》及其续集持有统一的看法,它们处于文学史边缘的地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辛顿的研究证实了《帕西法尔》及其续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应被视为亚瑟王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这启示学界重新认识《帕西法尔》续集的价值。这是第一个将《帕西法尔》及其续集作为统一作品的研究,因此,极具开创性。
埃尔斯佩思·肯尼迪的《兰斯洛特和圣杯:对兰斯洛特散文的研究》有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肯尼迪发现,三个世纪以来对兰斯洛特与桂乃芬爱情故事的研究很多,封建关系与文学结构以及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基于此发现,肯尼迪选择研究兰斯洛特的爱情与圣杯追寻的关系。肯尼迪的论述具有穿透力,他对中世纪“法语研究”的创见性解读,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知识结构。
在关于圣杯意象的“国别史”研究方面,诺里斯·J.莱西(Norris J.Lacy)的《从中世纪到后现代——法语文学中亚瑟王的追求》(From Medieval to Post-Modern:The Arthurian Quest in France,2000)的研究视角新颖,观点深刻。莱西在梳理法语亚瑟王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将学界对中世纪法语和现代的亚瑟王文学进行对比。首先,中世纪法语亚瑟王文学数量很多,而现代法语亚瑟王文学的魅力并不能弥补它在数量上的欠缺。其次,与探讨中世纪亚瑟王文学的百余部著作和千余篇文章相比,现代法语的亚瑟王文学研究微不足道。令人惊讶的是,目前,法国尚未有研究20世纪法国亚瑟王文学的专著出版。最后,莱西强调研究现代法语亚瑟王文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尽管现代法语材料的数量很少,却与中世纪时期的材料同样引人注目。“事实上,这种三重起源——从瓦格纳的德语版本及其源泉沃尔夫拉姆的版本,经过丁尼生的英语版本及其源泉托马斯·马洛礼的版本,最后到法语源泉——赋予了现代法语材料一种特有的,不同于其他语言中的类似材料的基调和质感。当然,最终,其中很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法语:毕竟沃尔夫拉姆改编并扩写了克雷蒂安的《帕西瓦尔》,马洛礼也从法语源泉中获得了很多启示。然而,双重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翻译(从古法语到德语再到法语,以及从古法语到英语再到法语)以及中世纪法国文学在法国的命运产生了一种亚瑟传奇的杂合版本,这一遗产我们尚未开始评估和探索。这是一个等待开启的征途。”[12]也就是说,莱西认为,从起源角度研究现代法语亚瑟王文学的独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却被学界忽略的研究视角。莱西通过对亚瑟王文学的梳理,发现了一个研究的空白点,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方向。
西方研究者对于亚瑟王文学或者圣杯意象的梳理是精彩纷呈的,研究细致而深入。但是,已有研究或只概括性地梳理圣杯的发展脉络,或将某一历史阶段的圣杯传奇独立出来进行探讨,或将某个国家的圣杯传奇史作为独立的领域进行把握,这就造成了西方学界对圣杯文学史的探讨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打破地域与时间局限的通史梳理其研究却不深入,二是研究深入的“圣杯史”却囿于地域性与阶段性。笔者认为,圣杯传奇贯穿于中世纪以降的西方文学史,圣杯意象联结了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各地,尤其到了20世纪畅销书更是将圣杯意象带到世界各地。因此,打破地域与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对圣杯意象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并对其发展背后的历史动因展开分析,对于圣杯意象的研究很有意义。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及现状述评
国内最早涉及“圣杯”研究的是19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周作人所著的《欧洲文学史》,这也是我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讲义”。这本著作为“骑士文学”专列一章,并简要介绍了亚瑟王传说的来源与发展脉络。[13]国内最早圣杯传奇的译本是196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素封先生翻译的《亚瑟王之死》。目前,国内学界对于骑士文学中圣杯意象的译介与研究比较少,零散且不成体系。近年来,译介多集中在现当代西方文学中以圣杯为题材或主题的作品,如怀特的《永恒之王》、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库利的《圣殿骑士》等,而相对中古时期圣杯传奇创作得枝繁叶茂、精彩纷呈,国内的译介则显得枝干叶疏,关注度不高。对于圣杯意象研究的译介也很少,西方文学界的代表性研究专著至今尚未翻译并出版。2007年,由重庆出版社引进、北京大陆文化传媒编译了一本综合性文化著作——《圣杯》,这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唯一的圣杯专著;其他则多散见于宗教、文化等专著中的某一章节抑或是某个段落。中国学者对于圣杯意象的研究,也分散在欧洲文学史或其他研究西方文学的专著中。中国知网上涉及圣杯的文学研究论文只有35篇,以圣杯为主题的论文15篇,以圣杯意象为专题的学术著作尚未问世。
目前,从圣杯意象研究的类型来看,包括文学类研究和电影类研究。文学类研究居于大多数,电影类研究只有2篇,都发表在《电影文学》,包括赵星发表于2016年第3期的《〈巨蟒与圣杯〉对亚瑟王传奇的颠覆和重构》和苗勇刚发表于2014年第21期的《〈巨蟒与圣杯〉:“逆崇高”化的亚瑟王传奇》。这两篇论文研究角度类似,论点也趋向一致。
从圣杯意象文学类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学界的研究着力于圣杯象征意蕴的阐释,大多侧重对某一阶段或单个文本的阐释,所选的文本从中世纪一直到20世纪,历史覆盖面大。但国内学者对圣杯意象的研究缺乏整体观照和系统研究,研究力量也不集中,呈散兵游勇状,不利于圣杯意象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成书中涉及圣杯意象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内各个版本的“欧洲文学史”“西方文学史”或国别文学史中。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2005年由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学者苏其康所著《欧洲传奇文学风貌——中古时期的骑士历险与爱情讴歌》和200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的肖明翰所著《英语文学传统之形成:中世纪英语文学研究》。
苏其康的《欧洲传奇文学风貌——中古时期的骑士历险与爱情讴歌》第一章第七节“圣杯传说”探讨了关于圣杯的三个问题,第一,“圣杯”一词的起源;第二,圣杯的各种传说;第三,圣杯究竟为何物。书中对于圣杯是以简略介绍性的文字为主。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本真正的学术专著,正如苏其康给该书的定位是“既非单纯的文选,也不是评论的专书,而是有评介性质的作品选集”[14]。但是,这本著作在传奇缘起、叙述内涵、宫廷爱情、中东文学的影响、作者与听众、传奇特征等大构架下对骑士文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介绍,还收录了中古时期法国、英国、德国等地的骑士传奇片段,其中很多都是在汉语界还未公开译介并出版的作品片段,包括法国克雷蒂安的《兰斯洛特》《艾勒克与艾尼德》等四部传奇、德国传奇《帕西法尔》和英国《欧非奥爵士》等。这些都为其他学者对圣杯意象的探讨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背景。
虽然肖明翰先生没有从事圣杯意象的专门研究,但由于他对中世纪英语文学的专注与卓见成效,他可以在中世纪英语文学的整体观照下进行圣杯意象的探讨,研究基础扎实,其观点也比较有说服力。《英语文学传统之形成:中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第八章论述了“浪漫传奇”。肖明翰认为,圣杯的价值意义在于将基督教元素引入了骑士文学。“从本质上看,对圣杯的寻求寓意着人类寻求精神救赎,寻求上帝回归。相比之下,骑士们那些世俗性质的历险不仅微不足道,而且有害无益。骑士们越是追求尘世中的业绩和根源于虚荣的声誉,越是沉浸于超越对上帝之爱的男女情爱中,就越会妨碍他们对精神救赎的寻求。”[15]但是,肖明翰研究的局限在于,圣杯意象涉及西欧多个国家,他通过中古英语传奇对圣杯意象的评述,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文章,包括杨慧林发表于《文艺研究》2005年第12期的《“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达·芬奇密码〉的符号考释》,代丽丹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的《“圣杯”追寻中的意义选择》,谷裕发表于《国外文学》2010年第1期的《神秩下的成长发展与圣杯的寓意——沃尔夫拉姆的〈帕西法尔〉》,罗益民、张荷共同发表于《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的《灯火阑珊之处——乔伊斯〈死者〉的圣杯骑士传统》,程巧玲发表于《国外文学》2011年第4期的《圣杯在何处——乔伊斯〈都柏林人〉的圣杯追寻主题解读》,王维倩发表于《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第3 期的《圣杯何在——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的圣杯母题解读》。在这6篇代表性论文中,只有谷裕和代丽丹以中世纪文本为研究的焦点,另外4篇都是关于现当代西方文学作品的分析,其中有2篇涉及对乔伊斯作品中圣杯意象的解读,这说明国内的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研究基础还很薄弱。
杨慧林的《“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达·芬奇密码〉的符号考释》以意大利学者艾柯的两部类似作品为参照,对《达·芬奇密码》圣杯象征系统的“话语生产者的自我建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圣杯象征系统的演变、误读以及意义的延伸,从而揭示了“精神表达”与象征符号之间的张力。杨慧林认为,《达·芬奇密码》的符号象征体系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达·芬奇密码》将一种奥秘诉之于‘图象’符号的考证,未必是明智的。一旦它所借助的图象符号被追究或者重组,原本附会其上的‘隐秘意义’便也被拆解,‘精神’的表达则必定引来新的诠释”[16]。这个结论似乎有弦外之音,仿佛意在表明,图像符号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图像符号与组合会带来不同的诠释。
代丽丹的《“圣杯”追寻中的意义选择》以中世纪圣杯传奇的代表文本为切入点,着力于对圣杯指称的阐释,以探讨圣杯传奇的价值意义。代丽丹认为,“论析圣杯传奇的意义不在于追寻的目标——圣杯,而在于不同文本的叙述所构成的追寻之旅本身,在于‘意义’通过叙述的过程而得到的整合。圣杯没有确切的指称,它从最初的大银盘到之后的圣餐杯,经历了一个由神秘到神圣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影响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也用世俗经验规范着基督教的叙事”[17]。但可能受论文篇幅所限,对文学和基督教互释的论述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谷裕的《神秩下的成长发展与圣杯的寓意——沃尔夫拉姆的〈帕西法尔〉》以帕西法尔的成长阶段为线索,分析圣杯的寓意。谷裕认为,《帕西法尔》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区别在于,主人公的成长是在基督教建构的神秩的规约之下,具有公共性。“圣杯喻指成长发展的终极目标,即灵性引导下的世俗统治。”[18]这篇论文从中世纪的政体结构诠释圣杯的寓意,揭示圣杯骑士是君主与圣人的合二为一,圣杯就是帕西法尔接受神恩的源泉。
三 研究路径的确立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圣杯意象的探讨,使得圣杯意象成为研究骑士文学甚至中世纪文学的一个视角或途径,进一步深化了学界对于骑士文学及中世纪文学与文化的认识。但是,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圣杯意象的研究还存在三方面不足之处:其一,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西方现当代文学,忽略了中世纪圣杯传奇经典文本的分析。而中世纪圣杯意象的意蕴是分析圣杯意象变异的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对西方现当代文学中圣杯意象的分析则显得底气不足、力道不够,容易造成对文本的误读,这似乎有舍本逐末之嫌。其二,对现代西方文学中圣杯意象的诠释,并没有深入分析文学与文学背后的独特文化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难以真正把握圣杯意象的精神意蕴与文化内涵。其三,国内研究者往往局限于对圣杯传奇个案的探讨,没有梳理与厘清圣杯意象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变异的过程,这容易造成圣杯意象研究的浅表化。总之,目前国内对圣杯意象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这就为圣杯意象的探讨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书就是要突破国内个案研究的局限,对圣杯意象的流变历史进行重新梳理,以进一步扩展圣杯意象的研究。
本书以“圣杯意象”为核心来考察中世纪骑士文学以及后世的文学话语实践,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策略。以圣杯意象的源头为起点,梳理从中世纪到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史上的圣杯经典文本,力图充分把握圣杯的精神实质在各个时代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实现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深刻的认识。目前,文化研究是国内外学界对圣杯意象研究的主流。中西方学界分析圣杯意象的具体问题,重视圣杯意象的个案研究,但相对缺少把圣杯意象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进行纵向梳理与论述的研究,对深入探讨其蕴含的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特性缺乏重视,尤其忽略了圣杯的中世纪文化影响力及其与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以及“圣杯热”之间的关联性,而这恰好是本书的任务。
本书所体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以下几点。
其一,圣杯意象史论是研究圣杯意象的起点和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圣杯意象研究的总体水平。因此,本书的探讨是推进圣杯意象研究的重要力量。
其二,本书进行史与论的结合,在梳理流变的基础上论述,在论述中探寻圣杯历史的演进脉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这对深入研究圣杯意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三,圣杯意象也是文化问题,它与古代的思维方式、西方思想观念、文化精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对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审视当代西方的“圣杯热”,把握西方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向,探索当今人类精神生活的现状及其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四,在文化转型与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文学呈现出一种交错繁复、互相影响的态势,从对英美现代奇幻文学中圣杯意象的娱乐化接受,到中国网络奇幻小说对其简单化模仿,再到对其进行创新的过程,这表明能否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改造并确立中国文学的主体性,是衡量中国文学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本书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使其对当下中国如何有效地建设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 Michael Darin amey,“Questing the Grail,Questioning Religion:Religion in Modern Grail Narratives”,Arthuriana,Vol.25,No.2,Summer,2015,p.7.
[2] [荷]维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劳沃:《欧洲中世纪史》,乔修峰、卢伟译,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240页。
[3] [英]菲奥娜·斯沃比:《骑士之爱与游吟诗人》,王晨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4] Stephen H.A.Shepherd,Middle English Romance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5,p.434.
[5] 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7t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Thomson Learning,2004,pp.34-35.
[6] [俄]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撰:《世界文学史》(第2卷下),方坪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838页。
[7] [英]蒙茅斯的杰佛里:《不列颠王史》,陈默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8] [英]蒙茅斯的杰佛里:《不列颠王史》,陈默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9] [英]埃德加·普雷斯蒂奇:《骑士制度》,林中泽、粱铁祥、林诗维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14页。
[10] [法]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力主编:《法国文化史Ⅰ中世纪》,杨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4页。
[11] [法]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力主编:《法国文化史Ⅰ中世纪》,杨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12] Norris J.Lacy,“From Medieval to Post-Modern:The Arthurian Quest in France”,South Atlantic Review,Vol.65,No.2,Spring,2000,p.130.
[13] “英国史诗Brut,为Layamon著。12世纪中叶,有Geoffrey of Monmouth著不列颠诸王史,谓Aeneas子Brutus始至不列颠,建立邦国。法人Wace采译为诗曰Brut d’Angleterre。十三世纪初年,Layamon 复编译为古英文,言Arthur王事特详。至Thomas Malory 以散文作Morte d’Arthur(1485),荟萃众说,益臻美备,为Arthur王传说之渊薮矣。”参见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第8—9页。
[14] 苏其康:《欧洲传奇文学风貌——中古时期的骑士历险与爱情讴歌》,(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1页。
[15] 肖明翰:《英语文学传统之形成:中世纪英语文学研究》(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49页。
[16] 杨慧林:《“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达·芬奇密码〉的符号考释》,《文艺研究》2005年第12期。
[17] 代丽丹:《“圣杯”追寻中的意义选择》,《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18] 谷裕:《神秩下的成长发展与圣杯的寓意——沃尔夫拉姆的〈帕西法尔〉》,《国外文学》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