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段丝路

长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京”的都城,是当今西安的古称,一般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长安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因为丝绸之路,长安的宗教文化无处不在。烙印在长安记忆中的,除却儒家的谦和,道家的风骨,还有玄奘自西天取经归来所述的佛教以及大秦的景教、“七寺十三坊”的伊斯兰教。带有不同特色的宗教文化,在长安,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日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成为当地人文化积淀的一部分。

当时的长安,政治、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了丝绸之路东段最繁荣的中心城市。长安作为连通中外、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枢纽之地,交通十分便利。汉长安城规模宏大,远超当时西方的罗马城,是它的三倍多之大。城中分布东、西两个商业区,每个商业区又分为多个市场,东区有三个,西区有六个,可见当时长安城商贸的繁荣。唐代的长安城,是在原本大兴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开放、最为宏大的城市,光是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士,数量之众,成千上万。现在西安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很多当时的外国遗存,例如东罗马帝国的金币、波斯银币等,它们都是当时中外国家交往的见证。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使臣张骞率队出陇西,经匈奴,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凿空”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的汉代,中国的首都在长安(今西安西北),到中原来的商人、使者和僧侣,大都以长安为目的地,所以,丝路的东段起点,一般都从长安算起。之后,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治中心转移,丝路的起点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洛阳、开封、北京都曾先后作为丝路起点。

东段丝路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洛阳以西又分三线:

(1)北线由长安/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这条道路至少从秦代开始,就是关中平原与陇西交往的重要交通线,沿途有较多的戍守、屯垦和驿站,属于军事活动频繁地区,与当时抗击匈奴的形势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2)南线由长安/洛阳,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临夏),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扁都口)至张掖。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征匈奴,都路经南线。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逐渐衰落。

(3)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又被称为陇关道。这条线路开辟的时间较晚,系公元32年东汉政府为征讨陇西一带的隗嚣割据政权在陇山中开辟出来的通道。中线相较于南线,路程短且便捷,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分而治之,各政权互相对立。而在北方的政权,东部与西部也并不统一。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要想与西域往来,就只能北上绕道,主要是先沿着长江向上到达益州(今成都),然后继续向上到龙涸(今松潘),途中行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再穿过柴达木盆地到达敦煌,进入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又或者是直接在南边向西走,越过阿尔金山口,来到西域的鄯善地区,进入丝绸之路的南道。这条道路史上被称作“河南道”或“吐谷浑道”,在今天,人们也把它称作“青海道”。

南北中这三条线路会合之后,便开始沿着东段丝路的河西段行进,即经过张掖,到达嘉峪关、酒泉、瓜州等节点,最后到达敦煌这段线路。汉朝时期,主要是通过河西走廊而到达西域,实现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不再属于中原政权的统治,因此,南朝与西域的交往只能改道,从今天的青海道进入西域;后来唐朝统一,河西走廊又归唐朝管辖,它的丝路通道主导地位便得以恢复;11世纪之时,西夏王朝崛起,此前前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和青海道均被切断,于是北宋只能另选线路,在北边渡过黄河,穿过河套地区,进而进入西域。到了元朝时期,河西走廊的主导权开始稳定,它才开始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