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由药成
◎ 药对
桂枝配白芍,发汗兼养阴敛汗,汗出而不伤阴;配甘草,辛甘化阳,能温通心阳,温补心脾;配茯苓,通阳利湿;配附子,辛散温通,散寒止痛;配龙骨、牡蛎,通阳益心安神;配丹参,通阳活血安神;配夏枯草,平肝下气,化痰除饮;配吴茱萸,祛寒凝而止痛;配桃仁,温经散寒,活血止痛;配人参,补虚通阳,调畅气血;配干姜,化饮开结,利气降逆。
◎ 角药
桂枝配甘草、茯苓,降逆逐饮,治脐下悸、心下悸、四肢聂聂动、呕吐等水饮造成的悸动诸症;配甘草、麻黄,发汗解表,祛邪和脉,治外感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身痛;配甘草、附子,通脉除痹,散寒止痛;配大黄、桃仁,逐瘀通经,破结散积,治月经不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癥瘕等下焦蓄血诸症。
◎ 经方
1.桂枝汤
柯琴《伤寒来苏集》誉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其具体应用主要有:
太阳中风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结合太阳病篇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及“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说明了太阳中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即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太阳中风证,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之浮缓,又述病为卫强营弱。风寒外袭,卫阳浮盛,故脉轻取显浮;由于汗出,营阴外泄,故沉取显弱。中风之发热,有似羽毛覆身而热势不盛,故而“翕翕发热”,其为热在肌表之象。风性开泄,卫阳失固,营阴外泄,故见汗出。卫气为风寒所伤,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而肌疏,故见恶风、恶寒。肺合皮毛,其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故见鼻鸣。外邪干胃,胃气上犯,则见干呕。桂枝汤为治疗太阳病中风证之主方,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一开一阖,于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于和营之效又有调卫之功。生姜辛散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和营。桂芍相配,姜枣相得,顾及表里阴阳,和调营卫气血。炙甘草甘平,不唯调和诸药,且配桂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伍芍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五药相合,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敛阴和阳之效。桂枝汤不仅用于治疗单纯的太阳中风证,所谓“六经皆有表证”,其余六经发病而兼症见太阳中风之象者,仍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营卫不和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所致之自汗出,复用桂枝汤发汗解肌,究其原因,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桂枝汤类》云:“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正常情况下,荣卫协和,阴阳制约。病理情况下,卫阳亢则发热,卫不固则自汗,是阴不护阳。故用桂枝汤,调阴阳而和营卫则汗出自愈。据此治疗顽固性多汗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大便不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身热,既可见于表寒,亦可见于里热。其辨证要点,在于小便清否。若小便黄赤,则为阳明腑实;反之,若小便色清,则邪仍在表。因风寒外束于皮毛,肺气失于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失司,故不大便。桂枝汤辛温发散,正气向上抗邪,冲破阳络,故见头痛而衄。用桂枝汤解肌发表散邪,肺卫调和,宣发肃降正常,则大便自下。当然,在另一条中“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说明当痛而秘者,亦可用桂枝加大黄汤。
2.桂枝汤类方
阳虚寒逆奔豚——桂枝加桂汤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再予以烧针,汗上加汗,汗出过多,阳气受损,寒邪随针引入,阴寒内盛,上凌心阳,可见气从少腹上冲,直至心下。桂枝可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桂枝汤中加桂枝2两和阴阳,降冲气,则奔豚可愈。笔者常以此方加味治疗绝经期出现的面部烘热,心中烦热之症。
脾胃阴阳两虚虚劳里急——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阴阳本互相维系,由于虚劳病的发展,不仅阴虚及阳,阳虚及阴,阴阳两虚,而且出现寒热错杂之证。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脾胃。一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久,营养之源不继,气血并亏;二是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中虚失运,则阴阳升降失序。如偏于热,则为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偏于寒则为里急、腹痛。心营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而烦;阳虚阴不内守,则梦遗失精。气血不足,不能营养四肢,则酸痛。以上诸证,皆是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的虚象。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不应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而当和调阴阳。《金匮要略心典》云:“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必以建中也。”由此可见,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唯有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使气血自生,升降自调,偏寒偏热的症状才能消去。
虚劳失精——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久患失精的患者,阴精损耗难复,精血不能上荣头目,则目眩发落。遗精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亏虚不能温煦,故少腹弦急,外阴部寒冷。“脉极虚芤……女子梦交”,说明同一种疾病可出现不同的脉象,如失精家既可见极虚芤迟之脉,亦可见芤动微紧之脉;反之,不同的疾病又可见到相同之脉,如失精、亡血、下利清谷均可见极虚芤迟之脉,失精、梦交可见芤动微紧之脉。极虚芤迟和芤动微紧属同类脉象,均为阴阳两虚所致。阳失去阴的涵养,则浮而不敛;阴失去阳的固摄,则走而不守。阴阳不和,心肾不交,治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涩。外证得桂枝可调和营卫以固表,内证得之则交通阴阳而守中,加龙骨、牡蛎则具有潜镇固涩之力。
少阳兼太阳表证——柴胡桂枝汤
本方以柴胡证而兼表,主要属柴胡类方,详见柴胡篇。
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而本条特意提出“项背强几几”,乃强调项强更重。具体表现在程度重,拘紧固急,转动不灵;范围较大,由项而及背。其病机为风寒外束,经输不利。加之津液不能敷布,导致经脉失于濡养,二者相合,则项背强几几。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者多表现为无汗恶风,本证有汗出,故曰“反”。综合本证病机,当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方以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现用本方治疗长期伏案工作出现的肩颈疼痛,肩周炎效果明显。
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肺气上逆而成,故治用桂枝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厚朴、杏子降逆定喘。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柴胡桂枝干姜汤
详见柴胡篇。
脾虚下利兼表邪不解——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不解,自当以发汗解表为其法,若误用攻下,致中阳损伤,脾失运化,清气不升而精微下趋,故利下不止;中焦气机运转不及,则心下痞硬。桂枝人参汤由理中汤加桂枝而成,方中以理中汤温中焦之虚,而散寒止利;桂枝解肌表之邪,并助理中以散寒,共奏表里双解之功。
肢节肿痛——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侵袭肢体经络,寒性收引,故见肢体疼痛;风性轻扬,而湿性趋下,湿重于风,故见下足肿胀;身体羸瘦为久病体虚,头晕短气、温温欲吐为湿化为饮,饮邪上逆之证。故方中以桂枝、芍药为基础,补体之虚,兼调和营卫气血;麻黄、防风、生姜祛风除湿,白术、附子散寒除湿止痛;知母则清热养阴祛湿。(参见知母篇)
3.脾虚水饮内停——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脾胃阳虚,痰饮中阻,阻滞气机,浊阴不降,弥漫胸胁则支撑胀满;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则头昏目眩,水饮内停,气化不行则见小便不利。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太阳蓄水、下焦饮逆——五苓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虽经汗后,仍见脉浮、微热,说明表邪仍在;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水蓄下焦致小便不利、消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乃膀胱蓄水之重症。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故见渴欲饮水,水饮上干胃腑,胃失和降,则见饮入即吐。治用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糖尿病、肥胖、汗症等代谢性疾病,效果明显。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水饮停聚下焦,动于下、逆于中、犯于上,故见脐下筑筑然跳动,吐涎沫及头目眩晕。用五苓散温阳化饮,降逆利水。
5.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
详见麻黄篇。
6.肾气丸
痰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见短气,气化不行则见小便不利。若病因下焦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至水气上泛凌心者,治用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行水。
消渴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阳衰微,不能蒸腾津液上潮于口,故见口渴;不能化气以摄水,水尽下趋,故见小便反多。用肾气丸补肾助阳,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除。
虚劳腰痛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肾气不足,不能化气利水,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用八味肾气丸温肾助阳,以化肾气。方中桂枝配附子,温补肾阳、鼓舞肾气,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以生肾气”。
转胞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胞即膀胱;胞系了戾,膀胱之系缭绕不顺之意。妇人转胞的主症是小便不通,脐下急迫,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本论为肾气不举,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病在下焦,中焦无病,故饮食如故;小便不通,浊气上逆,故烦热不得卧,只能倚靠着呼吸。故用肾气丸振奋肾气,蒸化水气。小便通利,其病自愈。
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盖湿为阴邪,本性趋下,湿邪之气上承而致少腹拘急不舒。当以温补肾阳为治。
◎ 方证
桂枝汤
以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桂枝加桂汤
以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面部烘热汗出为辨证要点。
小建中汤
以虚劳里急、心悸、衄血、腹痛、遗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口燥咽干为辨证要点。
桂枝加附子汤
以大汗出、脚挛急为辨证要点。
◎ 量效
通过分析仲景所用桂枝,存在以下方药量效关系。
1.绝对剂量
(1)桂枝1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用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正所谓“龙牡所以镇肾阳,桂甘所以安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用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正所谓“故更以桂枝佐薤白散结”。
竹叶汤:桂枝用以散寒解表,“此产后中风,血虚津伤,再受风寒表郁,以桂枝解表化气,以铲寒邪之根”。
(2)桂枝2两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用以温通血脉,温经化气,“欲温经化气以泄黄汗而取正汗,自惟桂枝汤为当”。
茯苓泽泻汤:桂枝用以温中散寒,“胃反由胃中虚冷,桂枝协生姜散寒,协甘草温中。以治在上焦,故止用二两”。
桃核承气汤:桂枝用以温通血脉,温经化气,“气为血帅,气行而血乃行,故以桂枝入膀胱化气”。
温经汤:桂枝用以温通血脉,温经化气,“桂枝少则疏通经脉,约以少药,则能入下焦化气”。
(3)桂枝用量3两或3两以上
用3两者,诸如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桂枝用以散寒解表;用4两者,如桂枝附子汤、桂枝人参汤、甘草附子汤、桂枝甘草汤;用5两者如桂枝加桂汤;用6两者多为天雄丸、乌梅丸等丸药。大剂量意在温通心脾之阳,平降上逆之气。
2.相对剂量
桂枝与芍药比值
桂枝与芍药比值为1∶1,此类方剂多为桂枝汤及其类方。如桂枝汤,桂芍等量配伍,一辛散一酸收,一治卫强一治营弱,解表合里,调和营卫。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白芍、大枣、甘草酸甘化阴,诸药合用,“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
桂枝与芍药比值为1∶0,典型方剂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此类方多用于心阳虚、气上冲等证。因桂枝、甘草配伍可治冲逆、悸动。如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苓桂术甘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桂枝与芍药比值为1∶2,如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芍药。药味虽与原方相同,但芍药倍用,配伍意义上已全然不同,主要取其温阳和络,倍芍药者,与甘草相伍,既酸甘益阴,又活血和络。王晋曰“此用阴以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阳之病”。主治太阳病腹满时痛证。又如小建中汤原方倍芍加饴。非用桂枝汤辛散之性,而以之调脾胃、和阴阳,倍芍药酸甘化阴以滋阴养血,重用饴糖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与白芍相合又增酸甘化阴之力。张璐认为“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等分,用芍药佐桂以治卫气;小建中方中倍芍药,用桂枝佐芍药以治荣气,更加胶饴以缓其脾,故之曰建中”。小建中调补阴阳,建中补虚,和里缓急,是治疗五脏虚劳病的主要大法之一。
桂枝与芍药比值为5∶3,如桂枝加桂汤,即桂枝汤加桂枝二两,重用桂枝,既解肌通阳,又平冲降逆,促使阴寒之气下降。方有执认为“与桂枝汤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加桂者,桂走阴而能伐肾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气也”。主治心阳虚,水寒之气上冲而致发奔豚证。
◎ 服饵
桂枝汤的煎服法最为讲究,堪称中医中药煎服法之典范。
1.微火缓和煮药法
煎煮桂枝汤,“以水七升(1 400ml),微火煮取三升(600ml)”。所谓“微火”,就是要求火势和缓不猛,煮令罐内药液微涨轻沸,不使溢出为度,否则药汁散失,频添清水,必然药液气轻力减,难以生效。且微火缓煮,可避免芳香药物有效成分过多损失,以使桂枝汤发挥解肌祛邪,调和营卫之效。
2.药后啜粥助汗法
药后啜粥,目的在助药力。服药之后,稍待片刻,大口喝热稀粥一升余(200ml左右)。一则借谷气充汗源,二则借热力振奋卫阳,祛邪外达使与汗并,随汗而解,如此则易于酿汗,且用以取汗,无亡阳之忧;用之止汗,无恋邪之弊。
3.温覆微汗适度法
药后温覆,是发汗的重要辅助措施,否则难以得汗。有人用桂枝汤效不理想者,常与未能遵法覆被有关。其法为,服桂枝汤后,当平常被覆盖腰部以上,厚衣被覆盖腰部以下,乃腰足最难取汗故也。发汗的程度,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现代养生保健中的足浴疗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效。通过此类方法微微发汗,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4.服药中病即减(止)法
服药一次,即汗出病瘥者,停止余药,因药为补偏救弊而设,若病已解而仍服药,则徒伤正气。一服之后,未能出汗,须进第二服,仍无汗,当缩短给药时间,半日左右就可服药第三次,病重者,尚应昼夜兼服,以加强和维持药物效力。若仍无汗可连进二三剂,直到病愈。然而现在服用中药,多以方便一时为准,无论外感内伤,统统一日三次,方法单一,对保证疗效尤其对中医治疗急症利少弊多,故借鉴仲景之服药以中病为度的经验,仍具现实意义。
桂枝的功效显著,用之中的,每获良效,但是也应注意桂枝辛温助热之性。仲景在《伤寒论》即提出禁用桂枝之例。后世医家对桂枝辛温助热多有阐发,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云“……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得配本草》记载桂枝“勿经铁器,甘草汁浸,焙干用。阴血虚乏,素有血症,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认为肉桂(桂皮、紫桂)“畏生葱、石脂……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尤在泾指出“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张璐在《本经逢原》中云“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由此可见,桂枝辛温助热,力善温通,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