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药从经论

◎ 概述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灌木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通阳散结,利水消肿等功效。麻黄之用,在于它的宣通与升散,这也是其功能特点。临床上麻黄若不配桂枝则不专主于发汗,而发挥平喘、利水之功。

◎ 经论

《神农本草经》云:“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 释经

麻黄“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色淡绿或黄绿,内芯红棕。味苦涩,性温。

“中风”指太阳中风,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言“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噏噏发热,鼻鸣干呕,此其候也”。“伤寒”其义有二,一指多种外感病的总称,二指外感寒邪之病变。凡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均可称“头痛”。“温疟”为疟疾之一。“发表”即发汗解表之意;“出汗”是指通过开泄腠理、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病方法。“去邪热气”为祛热邪之气。由于风寒外束肌表,阳气内郁而出现的发热,这种祛邪之法是发汗。“止咳逆上气”,即止咳定喘。“寒热”有三层含义:一指寒证与热证的合称;二指邪气之寒热性质;三指恶寒发热之症状。“癥坚积聚”泛指结节、积块。

◎ 药证

主治: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结肿偏寒证者。

体质特征:体格壮实,皮肤粗糙,平素不易汗出,脉象有力。

◎ 炮制

麻黄之用,古有去节之说,以其节能止汗而不用,现代多并而用之。有人认为麻黄节的有效药用成分含量较低,节间生物碱总含量是节的数倍,故去节可除去含量低的杂质部分,提高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亦有不去节者,如宋代《圣济总录·肺气喘急》载“去根不去节”。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持不同观点,“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

麻黄另有麻黄绒、蜜麻黄等常用炮制品。临床上用于解表以生麻黄为主,平喘蜜炙为主,或小剂量生用;麻黄绒多用在老年体虚之人。生品麻黄性味峻烈,服用后易使人汗出,经过蜜炙等方法炮制后,其中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发汗作用减轻,但麻黄碱含量减少甚微。麻黄中所含的L-α萜品烯醇、芳樟醇等平喘成分经蜜炙后含量升高,说明生麻黄经蜜炙后服用,发汗作用缓和而平喘作用相对增强的传统用法是可行的。

◎ 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麻黄用量为2~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临床实践发现,麻黄对体质壮实者,在辨证合理、煎服得当的情况下,即使使用较大剂量亦是安全的。麻黄功效的发挥,与剂量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一般而言,麻黄小剂量使用取其宣通玄府、通达津液、消散结肿之功,大剂量则取其发汗通腠、利水消肿之力。

◎ 阐微

陶弘景云:“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此处为最早提出中药“六陈”之说。明代杜文變《药鉴》载“麻黄三载始堪行”。《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名医别录》记载为“中品”,临床应用亦不断减少。有人推测可能是古人认为其发汗之力过于强悍,难以很好地驾驭。陈放时间长能降低其燥烈发散之性,使之平和,运用于临床时能有效减少其副作用,因而将其列为“六陈”。现代应用的麻黄并非为陈久者。若陈久放置,麻黄色泽会淡黄甚至黯枯,气味平淡,当今反被判定为劣药。且有研究表明,麻黄有效成分为其所含的生物碱、挥发油等,长时间保存后其有效成分均减少,最终可能药效部分丧失,进而导致临床疗效变差,故不再要求使用久放之品。

麻黄虽为发汗解表之要药,然而有人视麻黄为虎狼之药,不用或少用,甚则谈“麻”色变。大多数医书记载其基本功效时均强调麻黄是解表药中的悍烈之药,温燥辛散力强,在表证中的应用也仅限定伤寒表实证,症状为恶寒较甚且无汗为主,认为其耗伤阳气,容易使人汗出过多,损伤阴津、阳气,“虚证”均不宜使用。原因何在?金元时期,刘完素为纠正辛温发汗的局限性,遵《黄帝内经》之旨,提出“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机,自制“双解”“通圣”等辛凉之剂,反对固守仲景的辛温发汗之法;明末清初,吴又可、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相继出现,大倡辛凉解表之风,惯用辛凉之银翘、桑菊等方。民国以后,医者用温病方多,用伤寒方少,甚至有人提出“南方无伤寒,不得用麻桂”的偏颇观点。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云其“不可多服,令人虚”。《本草通玄》也强调“麻黄……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江西万有生教授认为:“不少人以为流行性感冒是热性病,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如板蓝根)。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两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热不退,或咽喉不利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