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一 编写背景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中医学更是如此。中医学在数千年的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然而在当代中医教育及临床实践中,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提高。对于经典的学习,如《伤寒论》,侧重对条文的分析与探讨,或按照中医传统“理法方药”的思路去学习,而缺少对《伤寒论》所涉及经典方药的系统性研究。同时,中药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常用药物做了基本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的介绍,但毕竟是中医教学的基础课程,选取的药物广而杂。学生学习之后往往仍不知道如何运用,尤其是临证时,哪味药在方中该加,哪味药在方中可删,模棱两可。

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之间,有诸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临床学科发挥着桥梁作用。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如何有机衔接,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如何在学好经典的基础上用好经典还有待探索。基于此,笔者组织团队编写了《临床经典方药讲义》,旨在构建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期读者在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基础上,掌握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熟悉中药学、方剂学等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地钻研精准选方用药,探究药物的量效关系与配伍规律,真正做到落地生根,用好本草,学好经方。正如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所说“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而方证的基础就是方药。因此,通过《临床经典方药讲义》一书的编写出版,让辨证更进一步细化延伸至具体方药的选择运用上,让临床医生清晰地知道某一味药在处方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本草经方运用之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经典与临床的互联互通。

二 取材范围

药与方,为本书核心。

本书所论述的药主要指经方涉及而又为《神农本草经》所载之药。

本书所论述的方选取范围以经方与类经方为主。

所谓经方,一般而言,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如《金匮要略心典·徐序》云:“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另外,经方也可以作为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如《汉书·艺文志》中“方技略”云:“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由于仲景所著与汉以前其他经方著作关系密切,所以两种经方概念常有重叠。当然,还有定义经方为经久不衰、传世之经验方。而仲景所传之方经过数千年的临床检验,具有配伍精当、用药简练、用量讲究、疗效显著等特点,也反证仲景方才是经方。因此,本书所选经方主要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为主。所谓类经方,则是指在秉承经方“经验有效”基本原则下的传世名方。这些方剂虽非仲景所创,但系千古名方,疗效颇佳,被后世医家公认,故亦采之撷之,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等。

三 基本框架

1.目的 以临床应用为依归,不尚浮华的辞藻及空泛的理论。使辨证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把辨证延伸到方药的选择上,让经典方药落到实处。

2.思路 选择常见药物80味。打破中医“理法方药”的常规思路,采用倒叙法阐述,即“药—方—法—理—案”。将药物的选择作为辨证的顶端,以药物为主线,“药方法理”层层递进。最后附以典型案例,为方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示范。

3.结构

(1)药从经论: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及后世医著中精炼相关论述,尤其是临床确有应用但现行教材简而述之的部分,详细说明,清晰阐释。本部分主要包含概述、经论、释经、药证、炮制、用量、阐微七个方面的内容。

“概述”部分,对药源、别名、性味、功效作简要概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等为参考依据。

“经论”部分,列出《神农本草经》或《名医别录》的经典论述。书籍版本参考清代顾观光重辑《神农本草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和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释经”部分,借助药物性味归经等理论,对“经论”部分涉及主治病症进行简要串联解释。

“药证”部分,把经典及后世对该药的使用要点进行归纳,作为使用该药的证据、指征。

“炮制”部分,列出药物的炮制方法,临床常用的不同炮制品及作用。

“用量”部分,对药物在不同剂量下的作用进行论述。以经方中的药物用量、临床常用量及现代药物剂量研究等为参考。

“阐微”部分,将需要进一步补充的药物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述,也包括本书主编的临床经验及临证心得等。

(2)方由药成:主要涉及药配伍而成的方。“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的意义,就是解决单味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具备单味药力量不足或者不具有的功效。方剂有基本的处方单元,也就是两三味药配伍的药对,进阶则为五六味甚至十余味的经方。本部分从药对、角药、经方、方证、量效、服饵等方面展开。

“药对”部分,对两味药(对药)组成的处方单元进行论述。药对为两味中药配对而成,故又称对药、兄弟药、姊妹药。药对是复方中最小的组方单位。两药相配不但可以减少毒副作用,还可协同增效。诸如“麻黄无桂枝不汗”“附子无干姜不热”“石膏得知母更寒”等,都是对药的最好写照。

“角药”部分,对三味药(角药)组成的处方单元进行论述。角药特指三味药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此种配伍方法,较对药更为复杂,临床亦较常见。

“经方”部分,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为主,包括部分类经方的内容。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将以某药为主要立法思路的若干经方汇总起来,分门别类进行阐释。书籍版本参考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和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方证”部分,选择以某药为主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方,进行方证归纳总结,归纳出处方的临床适应指征。

“量效”部分,不同于单味药的量效阐述。方剂的量效,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方剂整体的剂量,即重剂、轻剂的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是方剂内部的量效问题,涉及药物之间的配合剂量、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其中相对剂量是指药物在处方中的比例问题,比如桂枝汤的桂枝芍药生姜绝对剂量是各三两,相对剂量是1∶1∶1。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组方比例进行讨论。

“服饵”部分,包括煎煮、服用方法、服药宜忌等。

(3)法统诸方:依据七方八法十剂等原则,将某药及以该药为主的经方所体现的立法规范进行提炼升华。总结方药的立法原则,亦包括药物或方剂的某些特殊治法。

(4)理辨精微:对某药及相关经方涉及理论部分进行阐释,主要以《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的治法理论为准绳,对药物及经方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剖析。“药从经论”“方由药成”“法统诸方”主要侧重临床的方药应用,“理辨精微”可以说是对前三部分临床应用相关论述的进一步深化,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前面的临床应用。本部分主要包括药理和演义。

“药理”部分,包括传统药理与现代药理,是对药理、方理进行扩展阐释,与前面临床应用相呼应。力求达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审因与打靶相结合。

“演义”部分,病证结合,对不同疾病选择或者不用某方药的依据和理论进行阐释。

(5)临证举隅:列举典型案例1~2则,为方药的具体应用提供示范。

四 特色

1.以药物为主线,以经方、药物为主要阐述内容,打破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思维模式,采用“药方法理案”的基本编写思路,更好地将中医临床思维回归到实际应用中。

2.对经方、类经方及其常用药物进行梳理,以临床应用为依归,构建《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将辨证进一步延伸到方药选择层面,使辨证思维更贴近临床。

3.结合传统与现代药理研究,运用病证结合、态靶结合模式,把药物与方剂的临床应用放到数千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进行提炼,融汇古今,中西汇通,既重视传统辨证,亦强调方证对应,并试图在现代科技背景下,运用中医中药解决靶标难题。

4.对药方的研究不拘一格,层层递进,明确方药量效关系,用核心药物将经方有机串联总结,并归纳出药证、方证等特点,使方药的内涵更加丰富。

5.本书附录经典方剂,方便读者查阅。同时,方剂著录忠于原著,以此提醒临证时注意方中药物的剂量比例及一些特殊的煎煮方法,力求在量效和煎煮方面启迪读者,以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