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由药成
◎ 药对
麻黄通过与其他药物的合理配伍,不仅可以增强其发汗宣通之功,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其应用指征。如配桂枝,发汗解表;配杏仁,宣肺平喘;配石膏,清肺泄邪;配升麻,发越郁阳;配白术,利水除湿;配葛根,解肌舒筋;配厚朴,宣肺行气;配干姜,温肺祛邪;配生姜,发汗利水;配甘草,治里水,一身面目悉肿;配半夏,治饮邪凌心之心下悸。
◎ 角药
麻黄可与其他药物配伍,以成掎角之势,治疗多种临床病证。如配细辛、附子成麻黄细辛附子汤专治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寒邪之证;配杏仁、甘草成三拗汤以止咳平喘;配附子、甘草成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外感寒邪、内伤阳气轻证。
◎ 经方
1.麻黄汤
以麻黄为主药最具代表性的经方是麻黄汤。《医学摘粹》总结麻黄汤证为“浮紧居然脉象呈,恶寒发热呕旋生,头疼体痛终无汗,证属麻黄表病成”。仲景具体应用分述如下:
太阳伤寒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此三条将方证、病机、病位、治法逐一呈现,为正确使用麻黄汤提供了基本遵循。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以辨太阳之喘与阳明之喘的根本区别。表寒外束,肺气被阻之喘必胸满;阳明里实之喘必兼见腹满。太阳之喘当汗解而不可下,阳明之喘当攻下而非发汗。一字之差,治法迥异,不得不察。
太阳病日久而表实证仍在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说明寒邪外束,阳气闭郁,虽经多日,但表实证尚在,仍需用麻黄汤以发其汗,并不拘病程长短。
太阳表证失汗致衄,虽衄而表未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此乃表邪郁遏,无从宣泄,邪逼阳络而迫血妄行,发为鼻衄者。此时不可见血止血,当宜治其表闭,表邪得解则血自止。亦说明“衄家不可发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里证已罢而表证尚存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此条在阳明病篇出现,脉但见浮,仅表明没有其他的里证,而太阳之表寒未解,当仍从太阳论治,以麻黄汤解其表邪。
阳明病兼太阳表实证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阳明寒证兼太阳表实,虽无汗而喘,肺卫郁闭,却并无阳明腹满之证。无汗表实为主,理当治以麻黄汤发其汗。
2.麻黄汤类方
针对不同的病邪及病机变化,在麻黄汤基础上化裁出诸多变方。
太阳病兼里有郁热——大青龙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二条均在提示,不应拘泥于中风之名或脉缓之象而执持解肌之法。因中风、脉缓,汗出是其常,无汗是其变。因此无汗而烦躁不安,其病机为表寒里热,表里俱实。因而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以治其表闭,再辅以石膏而清里热。
太阳表证兼里有水饮——小青龙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此二条皆提示头痛身疼、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均未解除,而又兼里有饮邪。外有表邪而内夹水饮,水气侵肺而发热而咳。以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行营卫散表邪,增细辛、干姜、半夏,行水气而止咳呕,用五味子而敛肺之逆气,再和以甘草调诸药,则表邪解,内饮化,诸证愈。
微邪郁表、营卫不和证——桂枝麻黄合方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伤寒表实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表虚证施以桂枝汤。然临床上,虽有营卫不和却兼微邪郁表者,此时无汗不宜解肌,邪微而不适发汗,既不适合桂枝汤亦不宜用麻黄汤,故而合两方为一方,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制桂枝麻黄各半汤及桂枝二麻黄一汤以调和营卫,微汗散邪。凡表邪久郁,营卫不和而症见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如疟状,面有热色,无汗身痒,当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若汗后表邪仍在,邪轻正弱,表郁程度较前更为轻微,则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表寒兼经俞不利——葛根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此为寒邪外束,经输不利之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外和营卫,有利于葛根升发津液外达经腧,再佐以芍药、姜、枣,发中有收,散中有补,避免过汗伤津。
太阳表邪内陷,热邪迫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二证之喘为肺热气闭,由于肺热郁蒸,因此以麻黄配伍石膏而清泻肺中之热而发其郁阳,合杏仁以宣肺气而平咳喘,甘草调和诸药而与石膏甘寒相配得生津之效。“不可更行桂枝汤”。桂枝汤,在这里应指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亦见喘,且二证同见汗出,故须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相鉴别。彼为表虚作喘,而本方证为邪热壅肺作喘,故不宜桂枝方;“汗出而喘”,因麻黄汤证亦见喘,但是彼证为无汗而喘,故除外麻黄汤证,同时也除外了小青龙汤证的水寒射肺的喘;因大承气汤证也有汗多,且腑气不畅,浊气上干于肺亦会致喘,正如仲景谈大承气汤所说“喘冒不能卧者”“无大热者”,指无阳明大热即大承气汤证的大热而喘。寥寥几字,涉及诸多方证的鉴别。
表邪不解,湿热内蕴而发黄——麻黄连翘(轺)赤小豆汤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此证表实而无汗,更兼湿热在里郁蒸,因而发黄身痒,小便不利,故以麻黄、杏仁作为药对以宣散在表之邪,又佐以连轺(亦作连翘,即《神农本草经》翘根)、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更以生姜、大枣、甘草和中安胃,诸药共济,为表里兼治偏于散寒之方。
太阳表实兼少阴阳虚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太阳表实当汗,少阴阳虚当温,两经同病,宜发汗与温经同用。以上两条文,前者为少阴感寒,阳气内虚,故用温经发汗的代表方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扶正祛邪,温阳解表。后者则为少阴感寒,阳气较虚,属于病情较轻而病势较缓者。因此,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基础上,去细辛以减辛散之力,加甘草以缓麻黄、附子之烈,而成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解表,表里兼顾。
邪陷正伤,阳郁气滞证——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是伤寒误下,阳邪郁遏,阴并于下的上热下寒,正虚邪陷,阴阳错杂证。方中以麻黄、石膏以发越内郁之阳,桂枝、芍药、甘草调和营卫,黄芩、知母、天冬清上焦之热,茯苓、白术、干姜渗湿温中,升麻解毒,当归、玉竹滋阴养血。诸药共济,达清上热,温中寒,调营卫,发郁阳,滋阴血的功效。
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此证是寒湿在表而以湿邪偏盛的湿痹证。麻黄汤乃为伤寒表实而设,此用之于湿病,可见当是表寒湿病。因此,除见身体疼痛,必然还有无汗的症状。麻黄与白术作为药对,白术可以抑制麻黄以防发汗太过;麻黄却可相助白术以行表里之湿,两药同用,共克寒湿之邪。
风湿在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本证的风湿病因为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风湿在表故而一身疼痛,日晡所剧则是风湿有化热之象。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宣泄。
寒饮郁肺——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此论寒饮郁肺的咳嗽上气证治。寒饮郁肺,肺气失宣,除了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之外,尚应有胸膈满闷、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浮紧等征象。同为治疗寒饮咳喘,因此本方与小青龙汤同用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温肺散寒、止咳平喘,而所不同之处在于,本方兼顾消痰开结之功,有射干、紫菀、款冬花而化痰止咳之力较小青龙汤为强。
寒饮夹热——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浮主病邪在上,一般指表证,如“脉浮者,病在表”。因此,此条病机是邪盛于上而在表。麻黄、石膏配伍可发越水气,清解里热;厚朴、杏仁止咳降气;半夏、干姜、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小麦护胃安中。诸药共建散饮除热,止咳平喘之功,对咳喘伴有汗者效佳。
饮热迫肺——越婢加半夏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本方治疗饮热迫肺的肺胀。肺胀多为素有痰饮,若复有外感,则内外之邪合而为病。饮热交阻,壅塞于肺,因此肺气胀满,逆而不降。麻黄宣肺平喘;石膏辛散水气,清泻郁热;生姜、半夏散饮降逆;甘草、大枣补脾安中。诸药相合,宣肺散饮、降逆平喘,兼清郁热。
外寒内饮而夹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此乃外寒内饮而夹热的咳喘证治。其病因为素有水饮内伏,再感风寒而发肺胀,饮邪郁而化热。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再加石膏清除烦热。
里水夹热——越婢加术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里水形成的病因通常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更兼脾胃功能运化失司。本条里水,水郁于内而化热,水热表现于外,故以越婢汤发汗散水,清解郁热,加白术是增强本方除湿的功效。
风水夹热——越婢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本条所述之症,虽有汗出而表邪实未解除,外虽无大热而内里邪热依然郁滞,因此重用麻黄及生姜发越宣散,以石膏清内郁之热,用甘草、大枣和中调胃。诸药共济,散邪清热,发越水气。
水气正水——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水气病身肿,见脉沉小,此与少阴肾多有关系,是与水气病之正水相符。风水病为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内无郁热者,可以本方温阳发汗。
气分阳虚阴凝——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心下坚的症状是因为阳气虚衰,阴寒凝聚,水气留滞而形成。方中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汤去芍药组合而成。因芍药性微寒而收敛,因此除去芍药,则麻黄、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之力更为强大。
水饮致悸——半夏麻黄丸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心下为胃脘部,饮停于内,饮盛而阳郁,则胃阳被遏,因而心下动悸。本条以半夏蠲饮降逆,麻黄宣发阳气,水饮得降,则静动自安。
◎ 方证
方证的关键在于对处方应用指征的高度准确提炼。麻黄汤及常用其类方,临床应用指征如下:
麻黄汤
以发热、恶风、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气喘为其辨证要点。
葛根汤
此方辨证要点在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兼有项背部发紧。
大青龙汤
麻黄汤证并兼有烦躁,或不汗出而烦躁是其主要辨证要点。
麻黄桂枝各半汤
以发热恶寒交替、热多寒少、面赤、身痒为其辨证要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以身体疼痛、发热、下午3~5点加重为其辨证要点。
麻黄加术汤
以面目轻度浮肿、无汗、脉浮紧、身体烦疼不能忍受为其辨证要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以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腻为其辨证要点。
越婢加术汤
以面目浮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为其辨证要点。
华盖散
以咳嗽气喘、呀呷有声、胸膈烦满、声重鼻塞为其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
以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其辨证要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以发热、咳喘、汗出、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麻黄细辛附子汤
以发热恶寒、嗜睡、脉沉为其辨证要点。
麻黄附子甘草汤
以邪在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伴有气短,为其辨证要点。
大续命汤、小续命汤
以口眼㖞斜、身体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肢体拘急疼痛为续命汤类方辨证要点。
阳和汤
以痈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属于阴寒证者,为其辨证要点。
◎ 量效
方药量效关系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方药的绝对剂量,二是方药的相对剂量。绝对剂量即方药使用时的实际剂量大小,而相对剂量是指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分析仲景所用经方,可以总结如下量效关系:
1.绝对剂量
大剂量为大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用量为6两。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证属表寒里热,表里俱实,方中麻黄用量较麻黄汤中用量多一倍,意在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越婢加半夏汤主治饮热迫肺而致咳嗽上气等证候,其肺气上逆较重,喘症突出,故重用麻黄,意在增强宣肺平喘之力;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证均为来势急剧的风水之病,方中均重用麻黄,意在加强宣散水湿。由此可见,急重症需用大剂量的麻黄。
中等剂量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甘草麻黄汤,麻黄用量为4两。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麻黄加术汤、乌头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附子汤、文蛤汤,麻黄用量为3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汤、麻黄升麻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用量为2两。
小剂量为桂枝麻黄各半汤中麻黄1两,桂枝二麻黄一汤中麻黄16铢,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麻黄18铢,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中麻黄半两,半夏麻黄丸中半夏与麻黄等分,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其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及桂枝二越婢一汤均为表郁轻证,麻黄小剂量使用,旨在解表发汗而不伤正。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为风湿袭表而渐趋化热之证,表证较轻,故用小剂量麻黄微发其汗。半夏麻黄丸证为水饮内动之心悸证,心阳被遏而心悸,方中麻黄以宣发阳气,但阳气不可过发,凌心之水不宜速消,故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由此可见,轻症可用小剂量麻黄。
2.相对剂量
(1)发汗解表: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为3∶2(麻黄3两∶桂枝2两);大青龙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为3∶1(麻黄6两∶桂枝2两);小青龙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为1∶1(麻黄3两∶桂枝3两)。临床发现,若桂枝剂量超过麻黄,则发汗力量增强,汗出较多。
(2)宣肺泻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石膏比例为1∶2(麻黄4两∶石膏8两);越婢汤中,麻黄与石膏比例为3∶4(麻黄6两∶石膏8两),石膏有抑制麻黄发汗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麻黄与石膏配伍比例为1∶5时,其改善肺热咳喘患者症状最强。
(3)宣肺平喘:
麻黄汤中,麻黄与杏仁比例为3∶4(麻黄3两∶杏仁70个)(杏仁70个,在7版《方剂学》按4两计算);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杏仁比例为7∶5(麻黄4两∶杏仁50个)(杏仁50个约2.86两)。
(4)助阳解表:
《伤寒论》中,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麻黄为2两(约30g),炮附子为1枚(约15g),故附子与麻黄用量约为1∶2。
(5)麻黄与苍术相配:
二者相配具有很强的发汗、利尿、化湿作用。有研究发现,取发大汗,则苍术与麻黄等量,发小汗则苍术倍于麻黄;取其利尿则苍术3倍于麻黄;取化湿则苍术4倍于麻黄。
◎ 服饵
麻黄发汗力量强,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应忌用。后世医家中有“麻黄九禁”之说,主要针对“麻黄汤”发汗过强而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这里指出运用麻黄类方治疗外感,若辨证恰当而发生“衄血”,病有向愈的转机。
生麻黄入汤剂多先煎去沫,以其沫令人烦故也。如陶弘景言“麻黄用之折除节,节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章虚谷亦言“因此方(麻黄汤)纯乎发表,故先煎麻黄,又用甘草以缓其性,使阳气周遍,以取微似有汗,若发散迅速,大汗淋漓,阳气不及周行而外奔,其邪反未能出也”。而炙麻黄、麻黄绒、炒麻黄等因炮制后药性减缓则不需要“先煮”。张锡纯认为,麻黄之所以辛散之力迅猛,关键就在其“沫”之中,麻黄一经煎煮,这种轻扬升散的成分首先疾奔急出,浮而上聚而为沫,因此也体现麻黄的轻扬升散之性。
关于“先煎去沫”,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麻黄碱为麻黄泡沫中主要成分,能兴奋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倘若用之不当,极易引起失眠、不安、心烦、震颤。若能先煮去上沫则可破坏少量麻黄碱,减少副作用。
《伤寒论》包含麻黄的方剂中,在先煎的要求上可分为两大类:①先煎一二沸或再沸。如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对于一沸的时间,一般认为每沸大约30s,而每沸是指药汁沸腾后离火,待药面恢复平静后,再煎至沸腾。这一类的方子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6首。从这些方来看,凡先煎麻黄一二沸或再沸者,其治法上,皆只需要微发汗,其中或因表郁轻证而不需峻发其汗,或因阳虚不足而不可峻发其汗等。从营卫郁闭不畅的角度去看,这一种微发汗的方法,实际上既是一种通阳、通营卫的用法,同时,又避免峻汗、发越而伤及正气。②先煎麻黄减2升。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水1斗,先煎麻黄,减2升,去上沫。对于煎去1升的时间,傅延龄教授等认为大约15min。故煎去2升,大约需要半小时。这一类的方子包括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细辛附子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7首。从这些方的主治证来看,大多营卫郁闭较重,需要较大的发汗力,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等;或阳郁较重需要较大的宣发力,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或少阴兼表证初起而阳虚轻而表证急者,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通过对麻黄的煎煮实验发现,煮麻黄时,液面泡沫随煮药时间延长而增多,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煎煮法似乎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前者欲发汗散寒,故麻黄先煮蒸发2升;后者但欲“微发汗”,故麻黄仅先煮2沸。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麻黄碱以平喘为主,一般情况下麻黄碱不会诱发人出汗。
笔者在临床上多次试验,不去上沫,患者会烦躁、兴奋、失眠。故建议使用麻黄时一定要先煎去沫,尤其是日剂量超过10g者。
使用麻黄剂时,由于患者体质相对强实,麻黄具有较强的发汗之力,依仲景之论,服麻黄辈不需啜热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