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统诸方
所有治疗方法的确立,都必须在遵从基本治则的前提之下,治则是中医整体恒动观的基本体现。但是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则需要不同的治法。治疗大法是各种具体治法的概括。古人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八法,亦有“七方十剂”之法门。麻黄以辛温宣通为其能,为汗法之重要代表。
◎ 汗法
汗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是重要的祛邪手段。《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明确地提出了“汗法”这一重要治法。《伤寒论》太阳病篇以较大篇幅论述汗法适应证的证候特点、证候类型、具体方药、煎服方法、汗后调护、汗法的禁忌证、汗不得法或误汗之变证以及变证的治疗等内容。汗法又包括辛温汗法、辛凉汗法、发汗除湿、发汗去饮、发汗利水、温经发汗等。麻黄通过合理配伍可体现多种汗法之用。
1.辛温汗法
辛温汗法,是针对外感风寒所设,按其正气虚实可分为两类,表虚中风的解肌法,以桂枝汤类方为主;表实伤寒的峻汗法,以麻黄汤类方为代表。
峻汗法,适用于卫气充实,风寒外束之证。盖风寒袭表,卫闭营郁,津液输布阻滞,筋骨为之不利;风寒束表,内迫阳明,而成太阳伤寒兼阳明下利证,或太阳伤寒兼阳明呕逆证;风寒束表,阳气内郁化热,而成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证。其治关键在于开其表闭,散其风寒。非辛温峻汗之剂不足以达此目的,故仲景麻黄、桂枝同用,创峻汗法治风寒袭表诸证。本法发汗力强,即不需啜粥即能发汗。根据证治的不同,又可分为麻黄汤之辛温开表峻汗法、葛根汤之升津舒筋峻汗法、葛根加半夏汤之峻汗降逆法、大青龙汤之峻汗清热透表等。
2.发汗去饮法
外邪袭表,肺失宣降,津液输布排泄失常,饮邪内生;或素有伏饮而成表寒里饮证;若表寒郁热,或饮邪久郁,则有表寒里饮兼郁热证。此时需要发汗去饮,通过解除表寒郁闭,才有利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津代谢失衡的病证恢复正常。代表方剂为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甘草麻黄汤等。
3.发汗除湿法
邪在肌表及病位比较表浅的诸湿之证,当须发汗除湿法。湿邪黏滞,缠绵难去,可兼寒、风、热等他邪,若徒祛湿则他邪难去,攻他邪则湿邪难化,故当微微兼化,似有汗者为佳,不可令如水淋漓。代表方剂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4.辛凉汗法
太阳病,表邪未解,误用汗法,使邪热内传,致肺热壅盛作喘证;里热壅盛,表有寒邪的温疟。二证均以内热为主,均当辛凉清热,并引热达表。仲景辛温、辛凉药并用,重用辛凉,制约其温性,而用其开表,达辛凉发汗法之意。本法代表方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和白虎加桂枝汤。
5.温经汗法
少阴兼表,里证不甚而表证明显,治当表里兼顾,温少阴之经助少阴之阳以解表,则表解而少阴之阳不伤,故仲景创此发汗法,用于少阴病兼表证的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寒邪之证。代表方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 提壶揭盖法
提壶揭盖法,是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治法。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若肺气闭阻,肃降失职,便会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功能,则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便秘等症,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故喻为提壶揭盖。麻黄功擅宣发肺气,麻黄汤则亦可用于外感便秘、小便不利、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