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兵起于太原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决定起兵。

一天早晨,李渊请王威、高君雅议事,正谈着话,刘文静带着刘政会闯了进来,当众宣布了一件事:王威和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意图引突厥军队侵犯太原。

听见这话,高君雅破口大骂:“这是造反之人要杀我!”骂也无用,双方彻底撕破脸,王威和高君雅以通敌叛国罪被关进大牢。

两天后,几万名突厥骑兵来袭,他们从晋阳北门进入,又从东门离开。

面对突厥的这次进攻,李渊做了两手安排:第一,嫡系部队隐藏起来,不许露出旗帜,不许高声喧哗,不许露头,营造晋阳是一座空城的感觉;第二,之前收编的起义军首领王康达带领本部一千人埋伏在北门,向突厥骑兵的尾部发动偷袭,抢夺战马。

这样的安排让手下一脸茫然,李渊自己却成竹在胸,而事情发展也如了他的意。一番热闹之后,起义军全军覆没,李渊的嫡系部队全身而退。

仔细想想,这件事情阴谋的味道太浓了。如果李渊真想收拾突厥骑兵,出动训练有素的官军肯定是第一选择。让起义军对付突厥骑兵,就是要让他们做炮灰。

李渊这样做,原因有两个。

其一,起兵在即,李渊需要打出扶持隋室的旗帜以招揽人心,可军中偏偏有反隋起义军的成分,这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利用突厥骑兵铲除起义军的势力,完全符合李渊的利益。

其二,突厥骑兵是来演戏的,他们没有大肆抢劫财物,如果双方再不交下手,这场戏未免也太假了,很容易让人怀疑到李渊头上。不过即便是这样,明眼人也知道此事与他脱不开关系,《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几乎直言不讳:“帝(李渊)神色自若,欢甚于常。”

一个人被揍了还扬扬得意,无非是被揍后得到的好处比损失要多。

在起兵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造势,而最顶尖的造势,就是利用民众的情绪为自己服务。群体是无意识的,驱使民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策划事件,调动和利用民众的情绪;一种是展示实力,利用民众跟随强者的心态。突厥骑兵袭击晋阳城,威胁到了太原民众的安全,民众的仇恨瞬间被点燃,李渊已经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收获呢?一是在民众的煽动下,李渊杀了王威和高君雅;二是李渊再一次证明,只有他才是太原民众的保护神。

对李渊来说,做太原留守是皇帝给的差事,那叫政治资本;而证明自己能保护太原民众,这叫实力资本。活在乱世,实力资本永远比政治资本有用,何况李渊两者兼备。

突厥军队在晋阳城转了一圈,随后驻扎在城外。李渊安排了几路疑兵,搞出有军队支援太原的阵势,突厥军队于是在村里抢劫一番,随即扬长而去。

演出顺利结束,李渊自然要兑现说好的片酬,再洽谈其他的合作。

在李渊的幕僚团中,刘文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对突厥的态度最积极。他劝说李渊拉拢突厥,让始毕可汗赞助军马,以壮声势。此建议得到了李渊的认可。

李渊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大致有三层意思:第一,国家丧乱,百姓受难,如果我不去救济,必被上天谴责。所以我决定了,要大兴义兵,将隋炀帝从江都迎回来,重新与突厥和亲,两国重修旧好。第二,可汗你可以出兵相助,到时候得到的人口和金银珠宝归你所有,而我只有一个请求,不要妄杀无辜的百姓。第三,可汗也可以选择按兵不动,我会将财宝送货上门。

李渊说了,他要迎回隋炀帝,让突厥和大隋重修旧好。谁都知道,之前始毕可汗将隋炀帝杨广围在雁门,让大隋颜面扫地,之后双方就撕破了脸皮。让大隋和突厥握手言和,岂是那么容易的?所以看到这个条款的时候,始毕可汗直接炸了毛,声称李渊如果想迎回隋炀帝,突厥就不和李渊玩了,但如果李渊想自己做皇帝,他们倒是可以全力支持。

这时候,始毕可汗写来了回信,坚持让李渊称帝,李渊有点为难。其实他知道始毕可汗的态度即可,有些事拿到台面上讲,会给他的光辉形象抹黑。不过对于称帝这件事,李渊的下属是极力赞成的。这帮兄弟跟着李渊刀头舔血,无非求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没自己的名号和地盘,这个愿望根本无法达成。此后一段时间,幕僚团甚至以军队的名义向李渊施压,让他同意始毕可汗的称帝建议。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建成和李元吉到达太原。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带着幕僚团向李渊请命,希望他效法商朝伊尹放太甲、西汉霍光废昌邑王的先例,废黜隋炀帝杨广,立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兴兵除暴,中兴大隋——当然了,“中兴大隋”只是一个出兵的借口,谁让搞大事偏偏需要这种口号。

消息传到突厥,始毕可汗送来一批战将并上千匹战马,还有一个口信:如果李渊需要,他可以派兵护送李渊到长安做皇帝。

对此,李世民、裴寂给李渊提了个建议——改旗帜以示突厥。

隋朝尚火德,旗帜为红色;突厥以狼为图腾,旗帜为白色。幕僚团的意思是将红色的旗帜改为白色,以示对突厥的臣服,进而换取突厥的全力支持。

按照幕僚团的搞法,李渊夺天下没有问题,可后世人给他的评价恐怕只会是一句话:李渊是个毫无底线的卖国贼!

不愿背负卖国名声的李渊思虑再三,选择采取折中的办法,使用红白相间的旗帜。李渊有意和突厥撇清关系,可碍于突厥的势力,又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同时他也想靠拢大隋政权,获得霸占长安的合法性,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高级参谋温大雅深知李渊的难言之隐,于是用了周武王在牧野执白旌誓师以伐商纣王,隋文帝“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于是创立大隋的典故,将李渊比喻为周武王姬发、隋文帝杨坚之类的“义举”天子,试图为李渊遮掩一二,可谓煞费苦心。

几番筹谋,李渊总算要出动了,当时他手下的兵力总共只有三万,分为三支军队:中军由李渊亲自坐镇,他自封为“大将军”,建立大将军府,大将军府长史由裴寂担任,大将军府司马则是刘文静;左军由李建成坐镇,他担任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公”,领三军;右军由李世民坐镇,他担任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公”,领三军。

其实对于李渊的部队来说,统一调遣是最合适的,但他有这么安排的理由。

第一,英雄豪杰、官员士绅投奔过来,无非是想找个大平台,能在乱世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但前来投奔的人太多,李渊需要把他们每一个都安排到有机会建功立业的位置上,因此不得不多设岗位,于是把全军拆分成中军、左军和右军,而这三军中几乎是同样的编制。

第二,李渊懒散低调,年轻时长期的压抑生活经历导致他的权力控制欲望很弱。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渊有意栽培儿子,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时拥有了开府建牙的权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发展自己的势力。过剩的人才分别涌向兄弟二人,有了各自明确的政治站队,开始不遗余力地帮李建成、李世民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进而让自己获得更大收益。于是,后来唐朝建立之初持续多年的两府之争,此时已经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