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诞生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发布檄文,率领三万大军南下。
就这点儿兵力,怎么看都很尴尬,因此李渊放弃了硬碰硬的打法,走了一条怀柔的道路。通俗点说,就是收买人心,用民心给大军开道。
李渊在西河郡搞了几场军民联谊活动,帮自己塑造一下光辉伟岸的政治形象。
第一招,开仓放粮,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第二招,召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还拿出许多空白官凭,当场给这些老人授予通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等散官。李渊给他们授官,就等同于给他们发放粮食,换句话说就是承诺给他们养老。古人重视宗法传承,家族中长者拥有很高的话语权——搞定这批老人,就能稳住这些家族的年轻人。这样一来,不管是打算从军的,还是已经在其他军队服役的,都会本能地亲近李渊。
第三招,只要英雄豪杰前来投靠,就现场面试,现场录取。最高的纪录,李渊一天就任命了一千名官员。当然,李渊的任命书是空头支票,面试也只是政治表演,来面试的人不乏李渊安排的临时演员。《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记载:“得官人等不敢取告符,乞宝神笔之迹,遂各分所授官名而去。”说白了,大家都知道这是演的一场戏,谁认真谁就输了。不过演归演,把李渊宽厚随和、爱民如子的名声切切实实地传出去,就是一种成功。
然而不可能一场仗都不打,李渊的南下之路很快就遇到了阻碍。
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屯在霍邑(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西南十六里),李渊则驻屯在霍邑北边不远处的贾胡堡,双方争夺的焦点是连接太原与长安的战略通道雀鼠谷(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与此同时,杨侑让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领数万骁果卫驻屯在黄河以东,任务是防范李渊偷渡黄河,从潼关方向进攻长安。
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无法行军,李渊命人赶回太原筹集粮草。刚好有流言传开,说始毕可汗和刘武周准备袭击太原,而李渊部下官员和将领们的家眷都在太原,于是人心动荡,大有瓦解之势。裴寂建议撤回太原,再图后事。幕僚们因为担心家眷安危,基本保持沉默。
关键时刻,李建成和李世民说了几个不能退兵的理由:刘武周不是傻瓜,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未必真心和突厥联盟;河东富庶,大军的粮食不是问题,如果轻易退军,打击士气不说,还会遭到官军的围剿,到时候才是真的危险;至于前方的敌人宋老生,他浮躁轻敌,不是李氏部队的对手,这仗不难打。说到激动之处,李世民甚至要立下军令状。
因为两个儿子的坚持,李渊决定留下来等待时机。
八月,雨住天晴,太原的粮食也如期而至。李渊带着数百名骑兵,李建成和李世民带着小兵来到霍邑城下,把宋老生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一遍又一遍。
宋老生评估了一下,决定带着大军出城,活捉李渊。
一边在故意卖破绽,一边在准备捡便宜,这就是认知差距。差异的根源在于李渊过往没有太多实战经历,因此在江湖上地位不高,让宋老生产生了轻敌心理。隐藏在军中的李建成和李世民更是如此,虽说此二人武力强悍,宋老生却浑然不知。
宋老生认为自己是个捕食者,实际在不经意间已经落到了李渊的埋伏圈中。当他远离城池的时候,李渊的部将殷峤的大军截断了他的归路,双方数万人混战在一起,一时间战鼓雷鸣,地动山崩,白刃相接,城楼震动。
李渊一方虽然靠奇袭占得一时的上风,无奈双方人数相当,战斗力也相当,这一仗还是打得难解难分。不到最后一刻,谁也看不出胜负。就在此时,李渊在军中高喊一声:“宋老生被杀了!”声音铿锵有力,极具穿透力,仔细听,里面有阴谋达成的猥琐笑意。官军顿时失了底气,纷纷丢盔弃甲,向城门跑去。
宋老生很郁闷,自己活得好好的,却被宣布死亡,这算哪门子的事啊?
军队一旦溃败,是很难再翻盘的。没办法,宋老生也只能随大流,加入了逃跑的队伍,最终在逃跑的路上被李渊的部队杀害。
战役并没有因一方主将的死而结束。一来交战范围太大,很难按下暂停键;二来这是李渊出山后的第一次大战,需要用大胜证明自己部队的厉害,将士们也需要用人头来捞取军功,所以在李渊的默许下,他们展开了大屠杀。《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记载:“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日欲将落,帝(李渊)见战士心锐,仍命登城。时无攻具,肉薄而上。”
打完板子,还得给几颗甜枣。霍邑城下,李渊给出了他的“甜枣”:想通过军功发家致富的,去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军中报到;祖籍在关中又不愿继续效力的,领个五品散官,可衣锦还乡;凡是有功的军人,不管是贵族还是庶民,给予奖赏一视同仁。
这些年,隋炀帝杨广不遗余力地打压关陇集团,推行科举制度,目的是控制官员数量,优化人才选拔制度,平衡朝中的政治格局。雁门之围时,杨广承诺给守城军官和士兵封赏,可后来报上来的请功人员太多,他顶着国人的口水照样违约。
为了大局,隋炀帝杨广堵死了军人的晋升之路,仇恨值早就拉满了,所以在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没人愿意卖命为它效力,甚至会忍不住踏上一脚,李渊军中的姜宝谊、刘政会、赵文恪、许世绪、张平高就是例子。
对于这件事,李渊很有觉悟:“雁门解围之效,东都援台之勋,在难即许授大夫,免祸则惟加小尉。所以士无斗志,将有惰心。版荡分崩,至于今日。”(《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他瞄准朝廷的这个漏洞,打开社会底层的晋升之路,可谓稳准狠。
靠着滥封滥赏的野路子,李渊不费吹灰之力地收了临汾郡(今山西省临汾市)、绛郡(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放眼河东,老百姓不再是李渊的对立面,但有一个人还挡在他的前面,这人就是屈突通。
屈突通扼守着蒲津渡,这是著名的黄河古渡口,是关中与晋地的交通要冲。如果你不知道蒲津渡,或许应该知道蒲津渡附近的鹳雀楼,著名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就是这里。
以裴寂为首的太原嫡系认为,应该和屈突通正面交战,瓦解官军的防御体系,之后拿下长安。然而要从蒲津渡渡河,就要先灭屈突通,那将是一场消耗很大的主力会战,因此太原嫡系的主张遭到薛大鼎、任瑰等新晋势力的反对,他们主张从龙门(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靠近壶口瀑布)过河,沿河西南下,占据韩城、朝邑、长春宫(隋炀帝行宫,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永丰仓,收编关中各路豪杰,然后传檄天下。
只看军事策略,薛大鼎、任瑰的想法更可行,可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从具体策略上升到了派系斗争。简言之,拿下长安是大功一件,李渊采纳谁的意见,谁的功劳就会更大,未来在新朝廷获得的政治利益也就越多。
裴寂一心维护着太原嫡系的利益,但薛大鼎、任瑰等河东官员背后还有关中豪杰,是一股连李渊也无法小觑的政治势力。任瑰直言不讳地告诉李渊,关中势力最大的强盗叫孙华,他能搞定孙华。因为这层关系,又权衡过利弊,李渊给任瑰加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孙华为冯翊太守,并同意从龙门渡河。
李渊让孙华先渡河,之后左统军王长谐、右统军刘弘基、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奈率领步骑兵六千人渡河,在河西扎营,等待大军到来。
这是李渊的第一步棋,目的是试探屈突通的反应。如果屈突通分兵南下,截杀王长谐等人,李渊就会进攻河东的官军;如果屈突通继续防守,王长谐等人就会拿下永丰仓,与李渊夹击屈突通。
整场战役,李渊担任编剧,屈突通只能做个被动挨打的配角。
李渊的部队渡河后,屈突通命大将桑显和从蒲津渡过河偷袭王长谐,结果被孙华、史大奈包抄。官军损失惨重,于是烧毁浮桥,退回了河东。随后,李渊包围河东城,由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各围一门,给屈突通留了一条生路。
屈突通服务过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帝王,深得隋朝皇室的信任。刚直坚毅、忠于君上、做事谨慎是屈突通的人生标签,他选择了坚守。
李渊下令攻城,将士们犹如洪水猛兽般冲向了城墙。但是不一会儿工夫,李渊又命他们撤了回来。
“战争”二字可以简单理解为攻城拔寨、消灭敌人,但很多时候,杀敌并不是战争的最终目的,它是为政治服务的。河东城下的短暂交锋虽然带着试探性的味道,没有出现什么血流成河的大场面,却已经决定了关中人心的走向和长安的最终归属——冯翊太守萧造原本在观望,战争结束后立即转变态度,选择支持李渊;华阴县令李孝常携永丰仓投了李渊;朝邑县的官员开了城门;京兆府下辖的万年、醴泉等县也相继归附;长安附近的英雄豪杰前来投奔李渊的,每天数以千计。至此,从龙门到长安的通道算是基本打开了。
李渊渡河南下,在长春宫接见了关中的各方代表。在这里,李渊下达两道重要的军令:第一,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驻屯永丰仓,同时在潼关布防,阻击从洛阳来袭的敌人;第二,李世民、刘弘基、长孙顺德领军数万,前往招降渭北的高陵、泾阳、云阳、武功、盩厔、鄠等县,为攻占长安扫清最后的障碍。
李渊可能没想到,这两道简单的军令,决定了唐朝初年的政局走向。
李渊想给两个儿子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将李建成的战场安排在潼关,将李世民的战场安排在渭北。然而同样是打仗,这两处战场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潼关战场,隋末另外两股军阀势力李密和王世充正在洛阳鏖战,根本不会搭理李建成,李建成的敌人只有屈突通。言外之意,李建成所能做的无非是对抗屈突通,干点脏活累活。渭北战场就不同了,当时李渊基本控制了关中,李世民的活很轻省,只需要在各州县走一遍过场,和各方势力打个照面就行了。而渭北是政治中心圈,长安就在这一带,这里汇集着隋朝的高门权贵、基层官员,还有各种乡野势力。在隋朝倾颓的当口,这些人都想往新的权力中心里挤。然而能走进李渊核心圈子的毕竟是少数,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纷纷投奔李渊儿子的麾下。
这种投奔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与个人魅力无关。至少在当时,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都没有展现出令人折服的政治才华和军事能力,各方势力看重的无非是他们与李渊的父子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换李建成前来安抚,大家投奔的大概就是李建成了,但历史就是这么凑巧,李渊偏偏把这个肥差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带着右军在长安周边转了一圈,部下编制暴增到十三万,几乎可以和李渊的中军抗衡。李渊对儿子相当大方,大手一挥,将新投靠来的势力全部编到了右军,隐藏在这股势力中的大批英雄豪杰,成了李世民集团的原始班底。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神通、柴绍、李仲文、史万宝、丘师利、丘行恭等人就是在此时加入右军的。加上原本就在李世民麾下的刘弘基、长孙顺德、段志玄、殷峤,右军可谓人才济济、文武兼备,隐隐约约有了自成一派的味道。这个集团的领袖是李世民,灵魂人物却是房玄龄。在随后的日子里,李世民四处征战,房玄龄则帮李世民招揽人才,默默规划着大家的前途和未来。
长安城破之前,李世民赚得盆满钵满,李建成却没有机会建立显赫军功,也没有办法拉拢任何政治势力。当父亲的李渊如今可顾不上平衡两个儿子的实力差距,十月,他在春明门屯兵二十万,只待破城。
自起兵以来,李渊的政治姿态就是遵奉隋朝,辅佐代王杨侑,占据了舆论高地。现在武力威慑也到位了,长安的辅政班子如果有点眼力,就该选择开城投降。然而,镇守长安的是对隋炀帝忠心耿耿的武将阴世师。早在李渊刚起兵的时候,他就刨了李家的祖坟,焚毁了李家的家庙,表示了对李渊背叛大隋的痛恨。
因为骨子里的忠诚,还有刨人祖坟的旧仇,阴世师决定据城顽抗,但他是没有任何胜算的。长安无兵,洛阳无援,何时破城只看李渊的心情。李渊拖延时间,无非是想向世人展示他遵奉隋朝的心有多诚,自己的胸怀有多广。
抵达长安二十天后,李渊的政治形象已然光辉无比,下属看气氛烘托得差不多了,于是集体进言,劝李渊攻城,李渊下达不屠戮隋朝宗室的军令。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初九,李渊的部队砸开了长安的城门。
李渊迎代王杨侑于东宫,将其迁居大兴殿后,对以阴世师为首的辅政班子进行公开屠杀。此举并非完全因为私人恩怨,李渊的诉求是篡权夺位,忠于隋朝的大臣只会成为他改朝换代的绊脚石。这种时候,铲草除根能让耳根子清净,虽然粗暴,却十分高效。
见识了阴世师等人的惨状,文武大臣请李渊即帝位,但李渊仍在观望。他先立杨侑为帝,史称“隋恭帝”,并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后接受杨侑赐封的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
至此,长安易主,这座千年古都保持着它的雍容气度,准备迎接新的主人,一个让后世中国人听了就热血澎湃的辉煌灿烂时代即将来临。
次年(618)三月,宇文化及、司马德勘等人率领骁果卫在江都发动军事政变,戕杀了隋炀帝杨广及大部分隋朝皇族成员。李渊听闻消息,加快了篡夺皇位的步伐。五月,隋恭帝杨侑下诏禅位,李渊登基称帝。他建国为“唐”,定年号“武德”,史称“唐高祖”,把大唐政权的首都就安置在长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定都的政权,唐朝灭亡之后,长安彻底沉寂在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