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如此抗拒休息?

我们不愿意休息这一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因。早在狩猎采集时代,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就依靠集体合作的形式来生存。因此,无所事事是非常不受欢迎的。我们天生有一种恐惧,害怕自己没有作出有价值的贡献而遭到驱逐。成为合作型良好市民的压力可能根植于我们的基因里,随着“懒惰”被列为七宗罪之一,这种压力被进一步放大。“休息有罪”这一观念被教会、贵族、工厂主和磨坊主们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吓唬人们不知疲倦地工作,以免被送往地狱。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不再生活在靠土地为生的部落中,但我们仍然是伙伴关系、家庭、团队和社区中的一员,我们确实需要彼此互助才能取得集体成功。但是,我们可以在不牺牲休息、生活和健康的情况下,为集体作出贡献。

这样的转变不仅源于进化的动力,也源于休息观念的转变。以前,我们把更多的闲暇时间与更高的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但现在,我们却将忙碌看作一种荣誉。这也许是信息时代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窗口”看到其他人都在背地里忙些什么。

全力以赴,很多人一定都需要这样的意志力。持续努力地工作,压抑自己的需求,确实非常高尚。在现有的文化中,我们认为忙碌等同于重要,而且将工作效率与自我价值混为一谈:这两个观点都严重阻碍了我们放下工具、自在休息。

我们要看穿这些无益的误导,忙碌仅仅是忙碌,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有价值。完成工作固然让人有满足感,但工作效率与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没有关系。一个退休的人会因为不再工作挣钱而变得毫无价值吗?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会因为今天没有工作就变得毫无价值吗?全是胡说,生活不是只有工作!

你可以努力完成待办清单,仿佛没有明天一样,奋勇向前,然后不给你的孩子、伴侣这些你在乎的人留下任何东西。但是你看,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是休息让我们有机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可以说,这比完成任务要宝贵得多。想一想那些你看重的品格:耐心、善良、专注、宽容、慷慨、幽默,当你得到充分的休息的时候,你才更有可能养成这些品格。把自己从有害的谎言中解放出来吧,用你的道德作为指南针来引导自己。

我们抗拒休息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了解他人取得的成就,更是因为消费主义、饮食文化、健身文化、外貌主义和拼搏文化还会强行给我们灌输有毒信息,比如所谓的“不劳则无获”“奋斗不能停”“你打盹儿,你就输了”“买得越多,变得更好”。看穿这些骗局,我们并不需要通过消费来获得平静。我们永远无法填满消费主义创造出来的需求的无底洞,直到我们意识到这个“洞”:需求根本不存在。

接下来,还有“攀比”。跟邻居攀比一直是个难题,而到了今天,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我们不但看到邻居的草坪更绿,还看到邻居家漂亮的室内装饰,以及无数其他陌生人的家。所有这些社会攀比,激发了我们更多的欲望,或者说对落后的恐惧。在欲望被满足或恐惧被安抚之前,我们绝不会罢休。我们还看到各式各样的专家在分享他们的独特优势,似乎要成为“优秀”的人,这些专家提到的所有技能,我们都应该具备。我们应该像健身专家一样锻炼,像厨师一样烹饪,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像心理学家一样为家人提供咨询,像企业家一样开拓事业。看着别人的高光时刻,我们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当这些自我提升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做到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休息呢?

也许,我们被机器包围这一事实让我们忘记了人并不是机器。我们是不是很少让手机的电量耗尽呢?要是我们也这么重视自己的电量就好了。

我们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觉得必须如此忙碌?从不断的嗡嗡声中,从不停地想要提高效率、清空收件箱、取得更多成就、获得更多东西的冲动中,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真相可能是:无休止的追逐是一种逃避。在某种意义上,保持忙碌是帮助我们逃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处理和消化我们的生活经历,我们必须“感受自己的感受”,而这唯一的出路就是直面它们。如果我们不给休息留出时间,我们就可能被迫把时间留给伤痛和疾病。那时,我们如何逃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呢?不过也请不要自怨自艾,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人能教我们如何应对难以处理或难以表达的情绪,但这是一项我们可以学会的技能,我也将在后续的工具包中与大家分享(参见本书第68页)。的确,在如今的生活节奏里,我们的时间有限,但我们可以把休息当作一条通往更有意义的生活的道路。

事情做得更少,但活得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