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点,并优先确定底线生存服务和基本发展服务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和福利救助服务七个领域。在这些领域内,优先考虑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满足基本需求,再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提高均等化程度。

昆山市以城市发展转型为支撑,坚持统筹兼顾和制度创新,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用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解决“三农”新问题。从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入手,着力提升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八个一体化”发展水平,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一是以科学规划优化城市布局。按照“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总要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确立片区发展理念,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一核五城”等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基本形成清晰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使城市化率达74%。二是以能级提升优化城市品质。顺应城市建设由高速公路时代向轨道交通时代转变的趋势,完善以“三环四轨五高”为重点的大交通框架,推进快速交通系统建设,构建纵横贯通、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每年实施一批路水、电、气等重点实事工程项目。完成第二饮用水源——长江引水工程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具备“江湖并举、双源供水”和饮用水深度处理能力的城市。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实现公共交通村村通。以“四老”改造为重点,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计划。三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管理。积极争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示范点,推动信息化向城乡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生产生活全方位渗透。同时,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带动智慧产业的发展,集聚一批智慧产业,促进产业和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推行城市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全面实行“数字化城管”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四是以绿色发展优化城市环境。坚持环保优先、集约优先,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大力建设“绿色昆山”,工业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100%、95%,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每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昆山市以社会发展转型为目标,着力推进民生的改善,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截止2013年全市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的农户达80%以上,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到40.1%,投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上升到43.7%。一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和服务网络,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机会和优惠政策。政府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埋单”。二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创造性地建立创业小额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全民创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深化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八项举措”,形成较为完善的持续增收机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5∶1。三是推进社保制度并轨。建立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确保社保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增长,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全方位构建城乡各项保障并轨的政策制度和运作机制。截至2013年,城乡低保为每人每月515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为每人每月310~340元,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四是优质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科学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健全市级医疗集团、专科医院、区镇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五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五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六大服务功能,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全覆盖。完善大调解、大信访机制,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和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好干群关系、政商关系、劳资关系、新老昆山人之间的关系。创建“法治昆山” “平安昆山”,推行综合治理、警务、调解、治保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治安管理模式,建成覆盖全市城镇的路面监控电子系统,连续4年获得“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2011年10月19日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在全球财经媒体看昆山媒体见面会上的部分讲话实录:《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引自新浪财经(http//www.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