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可怕的现实: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是自动忽略目标的

你听到这句话:“像算盘珠子一样,拨一拨,动一动”,你脑海里会有怎样的画面?这个人很慵懒?没上进心?那再看看这句话“指哪打哪”,你脑海里会有什么画面?执行力很好?很果断?很有冲劲?

不知道你怎么看,我倒觉得这2句话是一个意思。“像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言外之意就是,你不拨,它不动。为什么不动呢?他没有动力。“指哪打哪”感觉上好像比算盘珠子的形容更积极,本质上其实一样,因为还有后半句,如果哪都不指呢,那哪儿都不打吧。为什么不打?因为没有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你指的地方,你不指,目标就没有了。

这2句话,估计是大多数人做事的思考模式,是典型的“推式”思考,要被指派和分配,如果一旦缺少指引,就像在森林中失去了指南针,在浩瀚大海中失去了罗盘。但如果你关注目标O,或者是主动尝试去挖掘目标,则有可能形成“拉式”思考,不需要别人指派,你很清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指哪打哪”多用在军事上,我们就用一个经典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拉式”和“推式”思维的差异。

特拉法尔加海战是一次经典的战役。此次战役中的指挥者正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对“冤家”——英国的海军中将纳尔逊和法西的主帅维尔纳夫。1805年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的特拉法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在此次战役中,法西联合舰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也被俘。从此,法国海军精锐部队丧尽,从此一蹶不振,这也导致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而英国也进一步确定和巩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英国海军大获全胜,它到底做对了什么呢?其实,在开战初期,双方的海军实力并没有太大的悬殊。原来,双方本质上的差异是指挥思路。英国的纳尔逊非常清楚,一旦开战,现场会极其混乱,因此在作战思路和作战方式上,纳尔逊给与了下属极大的自主权,给大家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和敢于挑战的精神。至于如何发挥,各舰长按照作战的实际情况自己来调配和部署,这个作战思想也是英国海军长期训练的依据,被称为“纳尔逊秘诀”。而法国却正好相反,当时的拿破仑一手掌握军政大权,所有指令都需要按照他的安排行事。他奉行的就是“指哪打哪”,从上到下,都习惯了等待指令。

而且,在实战中,英国纳尔逊敢于突破陈旧的战斗理论,不按照传统的先在海上一字排开的作战理论,他让整个海军指挥官具备“拉式”思维,只明确目标,具体落地执行让各舰长自行决策,按照战时瞬息万变的情况灵活调整。而法西联合舰队一开打就已经乱成一锅粥,指挥官指令变来变去,各舰长无法独立思考和决策,完全乱了阵脚。

“指哪打哪”要明确“指”的是什么?像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纳尔逊指的是“目标”,只要顺应这个目标,各舰长自行决策怎么打;法国舰队指的是“具体怎么打”,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还要告诉你具体打法,等这个指令发出去的时候,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严格“指哪打哪”,结果可想而知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现实场景中来。就像做蛋糕的公司A,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制定制度、明确KPI、跟踪管理痕迹等方面,创造大量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A,然后又衍生出更多的方法A去追踪和跟进,确保之前的A被“完全、充分”地贯彻了。结果呢?CEO做着总监的工作,总监做着经理的工作,经理做着员工的工作,员工反而坐等指令,形成一种普遍消极的职场处事术: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做;不用太努力,完成任务就好。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创造的效益等于甚至低于企业支付的人工成本,员工没有发挥作用。更别提让员工能够成为P(伙伴)来参与经营了。管理者们是时候转换“思维方法”,让目标O思维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