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谈
CAG的症状表现与中医虚痞密切相关,多起病缓慢、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临床证候多以本虚为主。我们将CAG分为三个证候予以治疗。气阴两虚证,予甘平养胃方:太子参、炙百合、乌药、鸡内金、香橼皮等;虚火灼胃证,予酸甘益胃方:沙参、麦冬、丹参、石斛、乌梅、佛手等;脾胃虚弱证,予甘温健胃方: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木香、当归、三七粉等。用上述方法治疗3~6个月,症状改善率达98.78%,症状消失率为65.45%。胃黏膜活检示,中度以上萎缩和/或中度以上非典型增生和肠化,治疗后消失率达33.6%。
我们认为,CAG病在胃脘,“胃痞”既说明了其主症特点,又指明了病位所在,故用之恰当。虽然《景岳全书》有云“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但结合临床实际看,实为本虚标实,而非无邪无滞,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热蕴、湿阻、痰凝等。从中医证候看,CAG初病在胃,以阴津损伤为先;久病及脾,以中气不足为主。倘若在胃阴亏虚的基础上,虚火内生,则表现为虚火灼胃证;若脾虚气伤进一步加重,则表现气阴两虚证。临床病例分析揭示了CAG者气阴两虚证居多,虚火灼胃证次之,脾胃虚弱证更次之的发病规律。
另外,从我们观察的病例来看,中医药治疗CAG有较好疗效,我认为这与中国人的CAG病理特点有关。国人CAG的腺体萎缩是片状的、岛状的、相嵌的,与外国人的CAG的病理变化是不一样的。为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中医药治疗CAG的疗效,研究对胃癌癌前病变的阻断,我认为对CAG病例的选择上,应侧重中度以上的腺体萎缩,胃镜下见红白相间,白应占2/3以上,病理取材应在这些部位进行。
(田德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