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虚痞(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药治疗观察

胃痞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痞满、堵闷、食后加重,或兼见胀痛等症状为主的病证。其证可分虚实,虚痞者,多起病缓,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每由实痞转化而成,亦可由胃脘痛、嘈杂、吐酸等病经久不愈,演变而得,临床上多表现以本虚为主。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表现与虚痞密切相关,根据以往治疗虚痞的经验,并参照纤维胃镜象与舌象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我们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分为气阴两虚、虚火灼胃、脾胃虚弱三个证候,并设有相应的治法与方药。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既符合虚痞诊断,又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诊断的患者,于1985年11月至1986年12月,1987年3月至1988年7月,连续2次进行第一阶段临床50例,第二阶段临床104例的疗效观察,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Ⅰ期临床50例中,男31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63∶1。年龄最小25岁,最大70岁,平均47岁。干部28例,工人16例,其他职业6例。病程2~42年,平均10.1年。

Ⅱ期临床104例中,男83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0.25。年龄最小24岁,最大77岁,平均49.45岁。干部55例,工人35例,其他职业者14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44年,平均11年。

2.诊断标准

(1)疾病学诊断标准

1)胃痞(虚痞)诊断标准:

①所有症状中,以上腹近心窝处痞满堵闷,餐后加重为主症;②每次发作以痞满为主症;③绝大多数情况下,每次发作以痞满为主症;④有反复发作病史。具备上述第1条和其他任一条,即可确立诊断。

2)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诊断标准:

胃镜与病理双重诊断,以病理为确诊条件。胃镜形态学诊断根据1978年全国内窥镜检查经验交流会《关于纤维内窥镜下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与分类》。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固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者为轻度;固有腺体减少1/3~2/3者为中度;固有腺体萎缩减少2/3以上为重度。凡属于中度或其他程度萎缩伴有中度以上肠上皮化生和/或中度以上非典型增生,则列为癌前病变。

(2)证候学诊断标准

1)气阴两虚证

主症:

脘痞不舒,纳后加重;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或少苔,脉沉细或濡缓。次症:神疲乏力;不饥少纳;形体消瘦。参考检查:胃镜下见黏膜红白相间,大片状苍白,黏膜下血管网清晰可见。

2)虚火灼胃证

主症:

脘部痞满,灼热嘈杂;舌瘦质红少苔或花剥苔,脉弦细或兼数。次症:似饥不纳;口糜。参考检查:上述胃镜检查基础上又见黏膜片状糜烂渗血。

3)脾胃虚弱证

主症:

脘部痞满,休息或得温稍缓;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弦或沉迟。次症:神疲乏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或㿠白。参考检查:上述气阴两虚证参考检查基础上又兼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具备各证的主症和次症任一项,或无次症,可确立相应证候诊断。

3.治疗方法

(1)处方:

甘平养胃方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方药有太子参、炙百合、乌药、鸡内金、香橼皮等;酸甘益胃方适用于虚火灼胃证,用药如沙参、麦冬、丹参、石斛、乌梅、佛手等;甘温健胃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证,用药有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木香、当归、三七粉等。

(2)剂型:

第一阶段临床,以上三种固定方药均有汤剂、冲剂两种剂型;第二阶段临床均用冲剂。

(3)剂量与用法:

汤药与冲剂所含生药剂量相同。汤剂每日1剂,分2次服;冲剂每次1袋(重约 10g),每日 2次服。

(4)疗程:

连续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观察1~2个疗程。

(二)治疗效果

1.疗效标准

显效:主症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或“肠化”)三项中有两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中度转为轻度者;有效:主症基本消失,次症好转,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肠化有一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中度转为轻度者;好转:主次症好转,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肠化无改变。

无效:主次症及胃黏膜病变象均无明显改善。

2.治疗结果

第一阶段临床50例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其中显效25例(占50%),有效12例(占24%),好转10例(占20%),无效3例(占6%)。汤剂与冲剂比较,甘平养胃方汤剂显效6例,有效2例,好转3例;冲剂分别为7、3、4例,无效2例,两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酸甘益胃方汤剂显效5例,有效3例,好转2例;冲剂分别为7、2、1例,无效1例,两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甘温健胃方汤剂与冲剂各1例,均为显效。

第一阶段临床中,为了加快科研步伐,以较少例数获得科学数据,采取了临床序贯试验。规定显效率≥60%为有效,P≤30%为无效,a=0.05,B=0.05。结果表明,甘平养胃方、酸甘益胃方的汤剂、冲剂均有效;甘温健胃方汤剂、冲剂因例数过少,延伸至第二阶段临床初,结果证明亦有效。

第二阶段临床104例的临床显效66例(占63.46%),有效23例(占22.12%),好转11例(占10.58%),无效4例(占3.85%)。

3.疗效分析

(1)疗效与主症:

主症重点观察指标为胃脘痞满情况,兼有痛和食欲不振情况。每项分3级。①痞满:+级,指轻度痞闷,不影响工作及休息;++级,痞满明显,影响工作及休息;+++级,指痞满持续难忍,常服理气消导药缓解。②疼痛:+级,胃痛轻微,不影响工作及休息;++级,胃痛难忍,影响工作及休息;+++级,胃痛持续不解,常需服止痛药缓解。③食欲不振:+级,食量减少原1/5定量;++级,食量减少原3/5定量;+++级,食量减少原4/5定量。

第一阶段中,疗前三个主症指标118例次症状,疗后症状改善109例次(占82%),其中消失者88例次(占74.58%);疗前与疗后三个程度级别例次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痞满P<0.001,疼痛及食欲不振P<0.01)。

第二阶段临床中,疗前三个主症指标246例次症状,疗后症状改善243例次(占98.78%),其中消失者160例次(占65.45%);疗前与疗后的三个程度级别例次相比,统计学处理表明均有显著性差异(痞满与疼痛P<0.001,食欲不振P<0.05)。

(2)疗效与癌前病变征象:

第一阶段临床中,胃黏膜病理活检提示50例患者均存在中度以上的萎缩和/或中度以上的非典型增生、肠化。治疗前计125例次阳性征象,疗后消失者42例次(占33.6%),疗前与疗后的三个程度级别(轻度,中度、重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萎缩与肠化P<0.001,非典型增生P<0.01)。

第二阶段临床104例均存在上列癌前病征象。治疗前计236例次阳性征象,疗后改善者226例次(95.76%),消失者123例次(52.12%)。疗前与疗后三个程度级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萎缩及非典型增生P<0.01,肠化P<0.001)。

(3)疗效与证候:

两个阶段临床病例均属于气阴两虚、虚火灼胃、脾胃虚弱三个证候范畴。第一阶段临床以气阴两虚证最多,为27例(占54%),次为虚火灼胃、脾胃虚弱,分别为21例(占42%),2例(占4%)。

第二阶段临床仍以气阴两虚证最多,次为虚火灼胃、脾胃虚弱,分别为53例(占50.96%)、29例(占27.88%)、22例(占21.15%)。

(4)疗效与方药:

三种证候分别以甘平、酸甘、甘温三种方药治疗。其中第二阶段临床三种冲剂的疗效如下:甘平养胃冲剂53例中,显效36例(占67.92%),有效12例(占22.64%),好转3例(占5.66%),无效2例(占3.77%)。总有效率96.23%。酸甘益胃冲剂29例中,显效16例(占55.17%),有效5例(占17.24%),好转 7例(占24.14%),无效1例(占3.45%)。总有效率为96.55%。甘温健胃冲剂22例中,显效14例(占63.64%),有效6例(占27.27%),好转1例(占4.55%),无效1例(占4.55%),总有效率为95.45%。

(5)疗程与疗效:

第一阶段临床中,主症于第1周起效者33例(占66%),第2周起效者7例(占14%),第3周起效者6例(占12%),第4周起效者4例(占8%),1~2周起效率为80%。第二阶段临床中,主症于第1周起效者74例(占71.15%),第2周起效者15例(占14.42%),第3周起效者6例(占5.77%),第4周起效者9例(占8.65%),1~2周起效率为85.57%。

综合主症、次症、胃镜、病理等方面情况,第一阶段临床50例中,治疗1个疗程者9例(占18%),2个疗程为41例(占82%);第二阶段临床104例中,治疗1个疗程为70例(占67.31%),2个疗程为34例(占32.69%)。

(三)讨论

1.胃痞,又称痞满,《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尚有“否”“否膈”之称。至张仲景,则称之为“心下痞”。我们认为,萎缩性胃炎病在胃脘,而“胃痞”既说明了其主症特征,又指明了病位所在,故用之更为恰当。

胃痞者证分虚实,诚如《景岳全书》所说:“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然验之临床,虽云“虚痞”者,实亦乃本虚标实,而非无邪无滞。

这是由于,一则本病之生,乃由胃及脾,脾胃同病,因而见本虚标实;二则虚怯之地易于受邪,脾胃不健则易为饮食所伤,或为六淫所感,或为情志所累。故气滞、血瘀、热蕴、湿阻、痰凝等邪实常常兼夹其中,而表现为虚中夹实。

虚痞既成,脾胃受病,临床上以气阴两伤为多见。初病在胃,以阴津损伤为先;久病及脾,以中气不足为主。倘若在胃阴亏虚的基础上,虚火内生,则表现为虚火灼胃证;若脾虚气伤进一步加重,则表现为气阴两虚证。这就是气阴两虚、虚火灼胃、脾胃两虚三证之由来。本组病例揭示出气阴两虚证居多、虚火灼胃证居次,脾胃两虚证再之的发病规律。

本组方剂,即针对虚痞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理这一关键问题,于组方遣药中处处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虚则补之”,如甘平养胃冲剂之太子参、炙百合益气养阴,酸甘益胃冲剂之沙参、麦冬、石斛、乌梅养阴益胃;甘温健胃冲剂之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健脾和中;“实则泻之”,如甘平养胃方之鸡内金、香橼皮、乌药;酸甘益胃方之佛手;甘温健胃方之木香、当归,皆用之理气和血通降,以除标实。是故虚痞三证的治疗原则为:气阴两伤证,治当甘平养胃、除满进食;虚火灼胃证,治当酸甘益胃、消胀除痞;脾胃虚弱证,治当甘温补胃、补虚消胀。这就说明,治疗虚痞总的原则是补虚泻实、补泻结合。

2.近年来,大量资料表明,胃癌与其他肿瘤一样,很少以正常组织发生癌变。在临床出现明显征象之前,多需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称之癌变前期。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前期病变有关,特别是伴有非典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组织学改变者,有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本课题在病例选择上,以萎缩性胃炎中度以上或伴有肠化和/或不典型增生者为观察对象,从而使这项研究最大限度地接近癌前病变。

本组资料提示,运用我们研制的三个系列方药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中,通过第二阶段临床104例疗效分析,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8.78%,主症痊愈率65.45%,癌前病变征象改善率95.76%,消失率52.12%。说明本系列方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较好疗效,并具有防癌作用。

3.本组冲剂具有起效快、疗程短、服用方便的特点,与其他同类制剂和非同类口服成药及西药维酶素对比,疗效为优。

(董建华 田德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