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

山柰始载于《本草纲目》。李时珍曰:“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山柰具有行气温中,除湿止痛的功能。用于脘腹冷痛、寒湿霍乱、饮食不消、跌打损伤、风火牙痛及牙宣口臭等症。

【别名】

三柰、三柰子、三赖、山辣、沙姜。

【来源】

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的干燥根茎。

【鉴别】

根茎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3~6mm,有的2~3 个相连,少数为纵切片或斜切片。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可见根痕及残存的须根。断面类白色,富粉性,光滑而细腻,有时可见内皮层环纹,中柱常鼓凸,而外皮皱缩,习称“缩皮凸肉”。质坚脆,易折断。气芳香特异,略同樟脑,味辛辣。

【道地与分布】

主产于广西、广东。药材以色白、粉性足、气浓厚而辣味强者为佳。

【伪品及易混品】

苦山柰

为姜科植物苦山柰Kaempferia marginata Y.H.Chen的干燥根茎。鲜时根茎黄色,干品呈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2~6mm。断面类白色,外皮黄褐色,有根痕,皱缩质脆,易折断,富粉性,中柱常凹陷。气稍臭,味苦,干后味亦苦。投入酒精中,其浸液显淡黄色。曾有因食用过量而中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