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本书把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放至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婚姻变迁的背景下,在赋予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重要意义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以风险视角考察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的问题及其影响,遵循“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路径,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理论框架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基本状况、群体差异、不同类型相关性,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防范机制,提出有前瞻性与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 研究目标

(一)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理论框架

基于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时代背景,参考相关研究,把婚姻迁移理论与风险理论相结合,提出并界定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产生、发展与影响的自身逻辑,构建包含分析视角、基本属性、要素构成的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理论框架。

(二)识别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范畴

采用深度访谈获得的原始质性数据,运用扎根理论进行逐级编码分析,解读、识别并确定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内容的基本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主范畴和核心范畴并进行理论分析,达成对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内容和维度的基础性理解。

(三)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质性数据,遵循风险评估相关理论和风险指标构建基本原则,借鉴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依据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逐级编码的结果,明确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的类型并进行等级赋值,编制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问卷,最终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模型。

(四)对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进行评估

运用自主设计的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问卷,抽取迁移婚姻女性、迁移婚姻男性、迁移婚姻家庭子女、迁移婚姻女性父母、迁移婚姻男性父母、失婚男性、失婚男性父母七类群体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可能性、关联性、严重性、传导性、克服性的基本状况、群体差异、相关性进行评估。

(五)提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全面评估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探索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防范机制,使理论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二 研究框架

基于研究目标,本书研究框架包括九个部分,合计九章,各章节及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由四节构成,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明确研究价值,阐释主要概念界定,明确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介绍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研究述评。本章由四节构成,主要对风险、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研究趋势和未来研究重点方向。

第三章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理论框架。本章由三节构成,提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分析视角,阐述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基本属性,分析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要素构成,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理论框架。

第四章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识别与范畴化。本章由三节组成,运用扎根理论与深度访谈方法,对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范畴体系。

第五章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本章由三节构成,界定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的类型并进行等级赋值,设计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工具,最终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模型。

第六章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基本状况分析。本章由六节构成,从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关联性、风险的严重性、风险的传导性、风险的克服性共5种类型,对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8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分别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以均值形式呈现。

第七章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群体差异分析。本章由六节构成,通过定量数据统计分析,分别对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可能性、关联性、严重性、传导性、克服性的7组样本群体差异进行比较。

第八章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相关性分析。本章由九节构成,通过定量数据统计分析,揭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可能性、关联性、严重性、传导性与克服性5种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第九章为研究结论与对策思考。本章由三节构成,提炼本书的主要结论,就防范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提出对策建议,指出本书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