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曹操:员工工作动力不足,如何适度鞭策ta?

这章要说的是关于“相信”这个词所拥有的巨大魔力。

人的五感里面如果说耳朵是用来倾听的,是一个导入的过程,那么嘴巴就是用来叙述的,是一个导出的过程,没了耳朵或者没了嘴巴都不行。大家都知道,相比较听,说的意义更加重大,不过比起说和听,心里的感受才是更为强大的力量来源。

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那年刚好上初一,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身高直逼自己的爸爸,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篮球打得更是行云流水,常常惹得一众女生在球场旁边尖叫,那声音的。

你们说了,这么好一个孩子你搁这里说干什么呀?寒碜我们?

我还真没这个意思,因为这个孩子哪里都很好,就是学习成绩特别不好。三天一次喊家长,五天一次罚站,搞得挺精神的一个小伙子天天看见学校就反感,看见老师是忍不住背地里暗讽、吐口水。

这样是很不好,但你别怪他,因为在他看来整个学校和老师都是他的敌人,全都跟他对着干,全都不喜欢他。你看见你自己讨厌的人你能做到圣人一样的以德报怨吗?不能吧。更何况一个孩子呢,是不是?

话说出现转机这天和往常一样,都是万里无云的好天气,除了校长室分外热闹,学校别的地方都是该干嘛就干嘛,没啥不一样。

校长室热闹是因为那天我一朋友陪着一个特别有名的教育学家一起去他们学校参观访问去了,小伙子的班主任献宝般地拿着一本花名册开始介绍自己的得意门生,希望得到这位大家的赞许。结果,这位教育家从头看到尾一声儿都没吭,搞得这位年轻的班主任一头汗,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我那朋友就索性把所有学生的名册都拽到了教育家面前让他看,让他瞧瞧哪个孩子未来会更有可能出人头地。

结果巧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从头看到尾就指着我亲戚这孩子说,“我看就他行。”

这句话犹如一颗原子弹般在整个学校都炸响了,全校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有名的教育家只看好了我这个亲戚的孩子,整个学校突然对他另眼相看,连老师都觉得他其实很不一般,只是之前没发现,他绝对是个钻石,只是现在还是原石。

五年后,这个差点连初中都念不完的孩子竟然差点考成了市级的状元,稳稳地上了北大,没错儿五年后,他还跳了一级。是不是很可怕?

最近我还见了他一面,我问他最近功课压力大不大,有没有觉得累或者没有信心?

他竟然笑着回答我,不大,不累,我要是都不成还有谁能成啊,你说是不是?

我震惊得不得了,那孩子阳光、自信,浑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就那样平凡的一天,就那样平凡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那个孩子。

你会说,那是因为他天赋异禀啊!

其实不是的,后来我有机会做客这位教育学家的一个座谈会,我们聊起来这件事情,他很不好意思地承认说,当时实在太累了,想随便敷衍一下赶紧回去,就随手指了一个,现在都忘记那孩子叫什么了。

我听完后特别唏嘘。这就是相信的作用啊,他随手一指,让所有老师都相信了这个孩子能行,他随手一指让整个学校的学生也都相信了这个孩子是个天才,他随手一指让孩子的家长也对他刮目相看,最重要的是他随手一指让这个孩子对自己建立了强大的自信!

从此他相信自己就是那最独一无二的存在。

相信听完这个故事的听众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体悟,那么坚信自己终将与众不同的我们要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给予自己这种非凡的力量呢?

现在我们先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那些厉害的大咖们都是怎么做的吧。

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曹操,被后世冠之以奸雄,其性格特征也被定位为“多疑善变”,贴上了“多疑”的标签,真是无比荒谬啊!

若按照演义里的说法来下判断,我以为曹操不但不多疑,反而从来不疑,简直是个交心交肺坦坦荡荡的空心大萝卜。

曹操最大的“不疑”主要表现在用人上,即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知人善任。古今多少雄才大略者,真正做到如曹操善于用人的,凤毛麟角。何以见得?让我们从演义里寻找证据,尽管演义大多有编造的嫌疑,但大部分还是符合事实的。

首先,曹操的用人不疑体现在对待降将的态度上。

曹操最初起家靠的是父老乡亲,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当然还有早期的乐进、李典,但是曹氏集团后来的核心层中几乎没有保留这些人的重要位置,而绝大部分都是投降过来的降将。比如,张辽,原来是吕布的人马;徐晃,原来是杨奉的人马;臧霸本是陶谦方面的,后降吕布,投降曹操后,官渡之战时曹操居然把青、徐二州交给他,如此大任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降将,体现了曹操用人之大胆,比较投降刘备的马超,臧霸简直幸福死了;文聘是刘表的大将,刘琮投降曹操时文聘没有跟从,后来归附曹操时,曹操不但夸他是个大忠臣,而且还授文聘重兵,加官晋爵;许褚乃是一介乡勇,投降曹操后曹操多次令为先锋,屡建奇功后曹操夸道“你可真是我的星星啊!”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张绣,是杀害曹操长子曹昂、爱将典韦的敌人,投降过来后一样得到重用,而出此计杀人的贾诩最后居然做到了尚书令!须知,曹昂可是曹操未来的接班人,典韦可是曹操最贴心的贴身保镖,他们在曹操心目中占有何等分量!但曹操不计前嫌,且对杀子仇人张绣、贾诩委予重任,这又是何等的胸怀与气度!

如果说刚开始做做样子等待国事平稳后再对张、贾痛下杀手,曹操易如反掌,但自始至终曹操找他们茬了没有?没有!完全没有!不但没有,而且还加官晋爵,贾诩到曹丕时代已经官至太尉,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关羽投降后,曹操送房子、金银财宝,赠官位、美女、赤兔马,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几乎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关羽弃曹奔刘的时候,程昱建议杀了关羽以绝后患,曹操不但不杀,反而赠袍赐金,还送上一程,这又是何等气度!

对待那个反复无常、翻云覆雨、有始无终的白眼狼刘备,曹操一样委以重任,甚至请来后花园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一一盘点政治人物,结果暗中参加了反曹帮派的刘备心怀鬼胎,吓得筷子落地。有人劝他杀了刘备,曹操在明明知道刘备可能出卖自己另立山头的情况下,依然不失信任给他五万士兵去攻打袁术。

足可见曹操对于信任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相当放得开啊。像曹操这样对于自己信任的人就百分百地接纳并且给予全部的信任和鼓励,在今天有个专门的理论叫作: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想了解更多处理人际关系的课程,欢迎微信搜索公众号:个人发展学会,相信那里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接下来咱们言归正传,所谓罗森塔尔效应,简单说就是: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地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你就一定可以战胜所有的困难,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最近战胜了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是怎么说的?

他说,我永远相信我是可以的。他这种盲目的自信曾经成功地给自己融资到了第一笔100万美金。他的投资人说,你无法不去信任他,他简直太有自信了,好像投资他是绝对会成功的。

你瞧,结果就是成功的。因为他相信自己必将成功。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曹操,他后来对待投降的武将如此,那么对待投降的文人策士如何呢?曹操也总是言听计从。

他手下的两大最为杰出的天才谋士,荀彧、郭嘉,原来是侍奉袁绍的。到了曹操这里后,曹操每每对他们的智慧赞叹不已,从来不怀疑他们还念旧主之情出坏主意害自己,要知道荀彧可是受到了袁绍的非凡礼遇和重用的。然而郭嘉每出奇计,曹操都能依计而行。

曹操喜获荆州时,曾在给荀彧的信中这样写道:“得到荆州我并不怎么欢喜,但得到蒯异度却让我欣喜若狂”。得才之喜喜上眉梢,溢于言表。官渡之战前陈琳作檄文痛骂曹操,连曹操祖宗八代都骂遍了,骂得恨不能剥其筋骨,但官渡之战后呢,曹操捉住了陈琳时,对骂尽自己祖宗八代的陈琳不但不杀,还封了官!

正是因为这种对人才的不吝惜的信任和全然的信任与鼓励,才造就了建安文坛百花齐放流芳千古的辉煌。

那对待敌方阵营尚未投降的才人志士曹操一样能做到绝对的信赖。比如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曹操非但没有怀疑有它,而且对他献出的计策言听计从。

事实证明曹操是对的,正是许攸的计策使曹操以弱胜强出奇制胜。许攸的一席话改变了历史,是天败袁绍吗?不是。是曹操与袁绍的性格和对人才的态度决定了胜负之数。袁绍的另外一个谋士辛评的弟弟辛毗被派往曹操大营中做说客,曹操居然向他请教问计,辛毗的一番话让曹操大喜,对敌方人士的建议同样言听计从,言毕即行,这是何等的气魄!又是何等的坦诚!试想,有谁愿意相信敌人的话言听计从付诸行动呢?如果有,那么这个人就是曹操!可谓千古奇才!

再看曹操如何对待手下与敌私通的将军的。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大获全胜,将所有所得全部分赏给麾下的将士,他在图书里找出一封信来,是军中一份做过奸细的将领的名单,他左右的近身谋士都劝他杀了这些人,曹操却说,战争时期,我都不能自保,更何况这些底下的将领呢?说完竟然把信笺就这样烧毁了!从此再不过问。

对待手下私通敌人的部下不予追究。

曹操爱才如命,求贤若渴,而又真正做得到知人善任,对待自己的部下能够做到绝对的相信。

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做到用人不疑,赏罚分明,这样才能成就宏大的气魄,博大的胸怀,使天下归心,聚集时代最顶尖的人才,才能使得自己从中层领导慢慢成长为一代精英人才,登上人生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