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新定义“休息”
我们为什么如此疲惫?
对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刺激,而过多的刺激会严重消耗我们的精力。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刺耳的声音:闹钟声、App(应用程序)的通知声、嘀嘀作响的蜂鸣声、洗衣机的转动声、电锯声、割草声、外放的音乐声、交通噪声、谈话声……
一天当中,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子屏幕上——笔记本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导航仪——视觉刺激充斥工作、社交和休闲等各个领域。这些电子屏幕散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扰乱我们的睡眠。当科技让人受益时,我们会感觉良好;但是当科技带来不便时,我们的压力就会飙升,甚至希望有一位负责信息技术的私人顾问来应对这些情况。我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社交软件中夹杂着华而不实的广告,电子邮箱里塞满了诱人的优惠信息,所有这些都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正承受着感官超载和科技的压力,数字倦怠[1]是真实存在的。在本书第122页, 我为你准备了你需要的恢复工具包。

“虚拟倦怠”[2]有哪些表现?


一天当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在车里、在电脑前。到了休息的时候,我们还是花大量的时间坐在电子屏幕前。久坐不动的生活会降低我们的情绪和能量水平,并导致我们无法获得高质量睡眠,所有这些又会导致我们想多坐一会儿,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现代生活是由补偿行为塑造的:咖啡因可以在早上为我们提供能量;糖分让我们熬过上午;浏览社交媒体和网购帮助我们度过午餐后的能量低谷;而众所周知的葡萄酒,则在夜里帮助我们从兴奋状态平静下来。
所有这些“帮手”或许能帮助我们应付当下的情况,但它们会加重我们在情感、精神、身体和经济上的负担,使我们更加难以入睡,这意味着明天我们会更加依赖它们来度过漫长而疲惫的一天。即使我们努力吃得健康,然而谁知道那些所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要花多长时间才能从原产地跨越整个地球,最后送到我们手中呢?人人都能吃上新鲜、应季的本地农产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看一眼方便食品的成分表,大部分是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在这样的营养状态下,我们怎么可能活力满满、精力充沛呢?
生活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看看科技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改变通信方式的就知道了。
三十年前,我们每天只能接收一次邮件,家里和公司装有座机,一些新潮的人会有一台漂亮的传真机。快进到今天:我们全天都可以收到邮件;有些人仍然保留座机,但几乎所有人都有手机,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随时都能取得联系;我们还把电脑放进智能手机里,甚至戴在手腕上;收件箱不仅塞满了需要留意的个人和工作信息,还有无数来自陌生人的、戳中了我们的不安全感的垃圾信息,试图向我们推销产品。我们在各个社交平台都有自己的账号,每个平台都要回复评论和处理私信。这些“工作”数量庞大且没完没了,难怪我们会感到疲惫。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自己动手”的时代,点击一个按钮就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这也是让我们如此疲惫的另一个原因:不仅信息过载,而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了新的负担。过去,如果排水管堵了,我们会叫水管工;如果车坏了,我们会打电话给修车师傅。现在,我们会搜索一个视频教程,并尝试自己动手修好它们。还有,跟医生预约之前,我们会咨询“搜索引擎医生”,然后自己吓自己。别误会,我喜欢我从视频平台上学到的新菜谱;但是,我们需要承认给自己施加了压力,总想成为无所不能的人。这时,你就理解了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如此疲惫不堪。
这些负担不但体现在家庭事务上,也体现在健康领域:现在是“自己照顾自己”的时代。鉴于我写了五本关于自我保健的书,你可能会提出疑问:你这是自相矛盾吧?别急,因为我从不提倡我们应该独自承担这一切。除了个人感受到的压力,企业和医疗机构也施加了同样的压力。有的企业工作要求不合理,但仍然对员工说:“我已经教给你如何抗压,现在好好照顾自己,这样你就不会有压力了。”有的医疗机构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减轻症状,现在你自己治愈自己吧”。
钟摆的摆动幅度太大,走向了极端,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了个人。
我们可以看一看职业倦怠的临床定义:“职业倦怠是一种综合征,由长期的工作压力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所致。”
在这个经济和政治环境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当然会害怕失业。此外,在特殊时期,大家被迫居家办公,工作强度更大,工作时间也更长,人们只能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价值。裁员和组织结构调整则迫使留下的员工在原有工作量的基础上,还要承担大量的额外工作。也许问题不在于压力管理不当,而在于每个人要面对的要求太多了。职业倦怠的定义意味着公司或机构有责任去管理工作场所内的压力,但是这里有一种危险:看到这一定义而感到不堪重负的人,会觉得责任完全压在了自己肩上,挫败感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压力。

我们不能把“自我责任”的边界无限扩大,而应将其融入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框架,这个框架由人性化、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及时、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所组成。我们要为父母、护理人员、病人、困难群体提供适当的实质上的支持。我们需要自己照顾自己,但也需要接受别人的照顾。我们不可能独自完成所有事,任何人都不用为自己的“不独立”而感到挫败。
有这样一句谚语:“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但现在这个“村庄”去哪儿了呢?网络社区能提供很好的精神支持,但做不到当面把孩子抱起来。
不只父母需要一个“村庄”,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如今,我们可以选择生活在地球上的任意一个角落,这确实让人难以置信。但现代生活又是如此飘忽、碎片化和忙碌,导致有些人已经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有些人已多年不与家人见面。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座孤岛,这会带来严重的内耗。
为了准时上班,我们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和学前班。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们就面临着大量的课外活动以及与同龄人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卷入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表扬甚至奖励那些不请病假的人。青少年非常疲惫:在生物钟还没准备好苏醒,大脑还没准备好运作时,他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学习成绩比身体锻炼以及创造性的自我表达更受重视;根深蒂固的错失恐惧症[3]让他们为了学业排名和社交媒体的粉丝数而竞争。年轻人为了维持人设而精疲力竭,他们知道要花多少钱才能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有房一族,他们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才能获得成功。
中年人同样疲惫不堪,他们感觉自己必须像没有为人父母的压力一样去工作,同时又要像没有工作压力一样去为人父母。他们被称为“三明治一代”,手头拮据的感觉尤为强烈: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越来越年迈的父母,护理费用还在不断增加。老一辈感到疲惫的原因则是延迟退休,他们要多攒点儿钱才能安然入睡。育儿费用不断飙升,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老人为了照顾孙辈,同样疲惫不堪。

不过集体健康和安全受到真正威胁则是另一种前所未有的情形:我们的生活方式被限制,自我隔离带来了孤独感,办公、学习等各种活动都要在家里进行,还要应对持续的不确定性。即使我们坐在相对安全的沙发上,时时保持高度警惕也会让我们筋疲力尽。这一切结束后,我们感到疲惫不堪,与外界脱节,失去了平衡。不过,我们还是从中获得了一些深刻的启示。我们亲身体会到久坐休息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现实:久坐会对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疼痛、消化不良、睡眠不佳、情绪多变和能量紊乱。我们认识到自己需要多样化的休息方式,需要人际交往。休息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自我表达上拥有选择和自由。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以消耗极大的方式苦苦支撑,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一概念让人感到新奇。在5天“工作”和2天“休息”的等式里,我们要怎样才能达到平衡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调整时间和空间来重启每一天。字典中对休息的定义是“停止工作或运动,以放松、睡眠或恢复体力”和“从活动或劳动中解脱出来”。老实说,我们什么时候停止过工作?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由于居家办公,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分界线已经消失了。不仅仅是工作对我们有要求,我们还要管理好生活事务,以及应付社交媒体的算法。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野心和努力,即使在休息时也常常呈现出卖力的状态:完美的菜肴、完美的瑜伽姿势、完美的花园、完美的孩子。将生活划分为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对我们的“全天候”即时回复式工作文化来说就是无稽之谈,这样做会打断甚至挤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然而,工作并不是休息的对立面。在学校“假期”结束后,父母们重返工作岗位,可能会意外地感到精神焕发,而退休人员往往渴望以前的职工生活带来的确定性和规律性。工作和休息的关系没那么简单,无论你怎么划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生活都是忙碌的,而倦怠的普遍存在证明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更多的休息。
说到休息,我们不仅批判自己是否可以休息,还会感受到非常真实的社会压力。对休息和睡眠的不尊重甚至是蔑视,恰恰体现在自以为对此最了解的领域当中:现代医学。看看历史上住院医师的睡眠和休息是如何被系统性忽视的吧,难怪普通人会以为休息是懦夫的专有权利;毕竟,那些要做出攸关生死的决定的人,连续工作36小时也曾被认为是正常的。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对休息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工作时间安排也有所进步,这些变化往往是各个国家的立法带来的。然而在这一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休息的污名化,真实且普遍存在。我们被鼓励不断前进,关注事物积极的一面,关心那些生活状况更糟的人。而当我们精疲力竭时,我们却被告知应该更好地照顾自己:因此,我们需要在文化上转变对休息的态度,需要在制度上使休息成为可能。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正如我们需要适当的营养、水分和睡眠一样,我们同样需要休息。休息是人类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