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页
第一卷 结构论社会学理论
导论
导言
上编 非马克思主义结构论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孔德与实证主义结构论社会学理论
一、静态社会学
二、动态社会学(1):知识进化三阶段规律
三、动态社会学(2):社会类型的演进趋势
结语
第二章 涂尔干与实证主义结构论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生活的道德本质
二、社会实在论
三、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四、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与古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异同
结语
第三章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一、分析的实在论
二、行动结构的分析框架
三、行动系统的分析模型:早期模型
四、行动系统的分析模型:后期模型
五、社会进化的分析模型
六、帕森斯社会学理论与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异同
结语
第四章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人类学理论
一、对社会学、人类学中相关理论立场的批评
二、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三、对亲属关系系统的结构主义分析
四、对神话系统的结构主义分析
结语
下编 马克思主义结构论社会学理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与历史唯物主义
一、早年的思想历程:从青年黑格尔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论: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方式
四、资本主义及其内在矛盾
五、“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实现途径
结语
附录1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拓展
附录2 布哈林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六章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一、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断裂”
二、成年马克思所完成的理论革命
三、结构因果观或多元决定论
结语
第七章 柯亨之功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分析和澄清
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首要性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功能解释
结语
本卷小结
第二卷 建构论社会学理论
导言
上编 非马克思主义建构论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一、对社会现实的“建构论”理解
二、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
三、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四、西方近代社会历史进程的理想类型:社会的理性化
结语
第二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一、舒茨早期对现象学社会学的阐释
二、舒茨晚年对现象学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芬克尔的“本土方法学”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继承和推进
结语
第三章 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学理论
一、米德:符号互动研究的先驱
二、布鲁默:符号互动主义的观点与方法
三、戈夫曼:互动秩序与自我表演
结语
第四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社会理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思想
二、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根源
三、社会群体的心理基础
结语
第五章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一、演绎的实证主义
二、把人带回社会学
三、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
四、用心理学命题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结语
下编 马克思主义建构论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 卢卡奇论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社会历史的特性与阶级意识的作用
二、物化现象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物化现象的消除
结语
第七章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理论
一、葛兰西论“实践哲学”
二、文化领导权与市民社会理论
三、有机知识分子和阵地战
结语
第八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一、对“传统理论”的批评
二、“批判理论”的特征
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
结语
第九章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赖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弗洛姆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语
第十章 埃尔斯特与理性选择论的马克思主义
一、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二、对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理论的重构
三、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重构
四、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重构
结语
本卷小结
第三卷 互构论社会学理论
导言
第一章 彼得·伯格和卢克曼的社会建构论
一、知识社会学研究主题的转换
二、日常生活现实:主观意义的外化
三、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主观世界的客观化
四、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客观世界的内化
结语
第二章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一、社会学需要理论逻辑
二、对社会学理论逻辑的分析
三、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思路
结语
第三章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社会科学的对象及其方法论原则
二、基本的行动和关系
三、行动的结构或系统
四、宏观和微观的相互建构
结语
第四章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一、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批评
二、实践和习性
三、习性和场域
四、实践的逻辑
结语
第五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对社会理论研究领域中二元对立状况的批评
二、“结构化理论”的行动理论
三、“结构化理论”的结构理论
四、“个人”/“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建构
结语
第六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一、古典马克思主义和早期批判理论的局限
二、交往行动概念
三、“生活世界”和“系统”
四、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及其重建
结语
第七章 乔纳森·特纳的社会学理论综合纲领
一、对既有社会学理论进行综合的必要性
二、微观社会学理论的综合性建构
三、宏观社会学理论的综合性建构
四、中观社会学理论的综合性建构
结语
本卷小结
第四卷 复构论社会学理论
导言
上编 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
引言
第一章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或证伪主义
一、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二、证伪主义
三、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结语
第二章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科学共同体与“范式”
二、“范式”的形成与“常规科学”
三、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危机与革命
四、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结语
第三章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一、科学研究纲领: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证伪的复杂性
三、新的划界标准:“进步的问题转换”与“退化的问题转换”
结语
第四章 费耶阿本德: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
一、对拉卡托斯理论的认同与批评
二、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
三、重新审视科学与神话、宗教、巫术、魔法之间的关系
结语
本编小结
附录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理论
一、摧毁作为“自然之镜”的“心灵”
二、摧毁作为“再现表象”的知识观
三、摧毁作为知识基础的“系统哲学”
四、“新实用主义”
结语
中编 后现代主义诠释理论
引言
第五章 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一、理解是一个事关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
二、艺术作品中的理解问题
三、精神科学中的理解问题
四、理解和语言:“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结语
第六章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一、言语和文字: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符号的意义:“后结构主义”
三、解构主义:瓦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论策略
结语
第七章 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诠释学
一、巴特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
二、巴特与后结构主义文本诠释理论
结语
第八章 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一、想象界与“自我”的建构
二、符号界与“主体”的建构
三、真实界及其不可及性
结语
本编小结
下编 后现代社会理论
引言
第九章 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理论
一、福柯早期的知识考古学实践
二、知识考古学: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三、福柯中期的话语分析:权力谱系学
四、福柯晚期的话语分析:主体的构成
结语
第十章 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论 1
一、为欲望正名
二、对压抑欲望的各种话语、符码及其制度的批判性分析
三、精神分析、精神分裂分析与人类解放
结语
第十一章 鲍德里亚与后现代社会理论
一、对消费社会的结构主义分析
二、从政治经济学到符号政治经济学
三、“拟像秩序”与后现代社会
结语
第十二章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理论
一、合法化及其不同类型
二、宏大叙事的衰落与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危机
三、后现代状况下知识和行动规范的合法化机制
四、语言游戏、多元公正与异教主义政治
结语
第十三章 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
一、“正统”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危机及其回应
二、超越社会的实证性
三、领导权与激进民主
结语
第十四章 面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社会学理论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拒斥者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部分接受者
三、社会学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结语
本编小结
本卷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更新时间:2025-03-27 18: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