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攀援在美学与诗学的道路上
审美范畴
审美感兴论
一
二
三
审美惊奇论
一
二
三
审美回忆论
一
二
三
审美静观论
一
二
三
四
审美化境论
一
二
三
审美物化论
一
二
三
审美观照论
一
二
三
娱乐:审美文化中的“溶解性的美”
一 娱乐对审美需要的满足
二 娱乐为审美文化的重要层面
美学的创化:在中西阐释之间
一
二
三
论审美构形能力
一 何谓“审美构形能力”?
二 构形的内在视听性质及其整一性、运动感
三 构形与审美抽象及“艺术意志”
四 余论
审美经验迁转论
一
二
三
四
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
一
二
三
论审美抽象
一 审美抽象的立义
二 知觉作为审美抽象的关键环节
三 文学的审美抽象:必须补充的话题
论审美享受
一
二
三
四
再论审美构形
一
二
三
审美情感·自然情感·道德情感
一
二
三
四
审美主体:感兴论的价值生成前提
一 感兴作为艺术精品的发生条件
二 感兴连通于主体的构形能力
三 艺术精品:主体修养与感兴的遇合
审美经验的历史性变异
一
二
三
论审美抽象的生成形态
一
二
三
四
五
中国古典美学
透彻之悟:审美境界论
一
二
三
四
意象还原与视界融合
墨戏论
一
二
三
现量说:从佛学到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感物”说
一
二
三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体物”说
一
二
三
入兴贵闲
一
二
三
四
远:超然之美
一 “远”作为审美意识的出现
二 “远”的哲学意蕴
三 “远”的审美精神
论王夫之诗歌美学中的“神理”说
一
二
三
“逸”作为审美范畴在唐宋时期的迁替
一
二
三
四
五
“天机”论的历史脉络与美学品格
一
二
三
“逸”与“墨戏”: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主体价值升位
一 “逸”的历史性迁替与其美学内涵
二 创作主体的游戏态度
三 脱略形似而源于造化的生命感
四 感兴式的创作契机
“自得”:创造性的审美思维命题
一 “自得”的哲学渊源
二 “自得”作为美学的创造性思维
三 从哲学到美学:“自得”的意义
“神不灭”论与魏晋南北朝文艺美学中的重“神”思想
一
二
论董逌的绘画美学思想
一
二
三
神思: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
一 神思:艺术创造思维的核心范畴
二 审美感兴与审美抽象
三 审美意象的创造与物化
四 神思与审美情感
灵性与物性
一
二
三
佛性论之于南北朝的美学观念
一 佛性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二 南北朝重“神”的美学思想与佛性论
三 “顿悟”与“神理”:谢灵运的审美思维与佛性论
四 “神思”的佛性论底色
“感兴”:情感唤起与审美表现
一 “兴”即情感的唤起
二 与心徘徊:兴的审美表现主体功能
三 自然发生与审美个性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
一
二
三
四
宗炳绘画美学思想新诠
一
二
三
“形神”论的现象学之思
一
二
三
四
中国美学的生态论思想观照
一
二
三
四
“兴象”的审美特征
一
二
三
以品论画:中国古代绘画审美观念的变迁
一
二
三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审美关系的特征
一 “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方式
二 审美主客体在互动中生成审美意象
三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特殊品格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四时”
一
二
三
谢榛诗论的美学诠解
一
二
三
四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天机”论的现象学观照
一
二
三
四
中国古代诗学中“偶然”论的审美价值意义
一 “偶然”在中国诗学中的普遍化存在
二 “偶然”作为人与宇宙生命遇合的契机
三 “偶然”与诗歌最佳审美价值的生成
四 审美价值生成的主体条件
五 “偶然”最能体现诗歌创作的思维特征
化境:艺术创作中审美价值的极致
一
二
三
刘勰“物色”论的美学释义
一
二
三
四
叶燮感兴论的审美主体建构
一
二
三
从对陶谢的轩轾看王夫之的诗学观念
一
二
三
更新时间:2025-04-22 16:12:18